上头要赡养两位老人、中间有患病的妻子、下面还要抚养3个孩子——云南省广南县珠琳镇西基德村委会石洞门村小组组长杨进忍,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先是种了3年的中药材卖不出去,后有妻子身患重病需要照顾,2016年,杨进忍陷入两难——要照顾妻子,就要留在家中;可留在家中,就没钱给妻子看病。
动员石洞门搬迁时,县领导还没讲完进城的政策,杨进忍就迫不及待地表态:“搬!”城里就业机会多,也能就近照顾家,他太盼着进城了。
进城后怎么赚钱?虽是贫困户,可1987年出生的杨进忍很勤快,也见过世面。去广东打工,学会了操作机械设备;帮别人销售过服饰,晓得照顾顾客的需求。他想自己创业,“到了搬迁点,以往分散的一家一户会集中居住,找准这些人的需求,就是机遇!”
2019年10月,杨进忍一家终于盼来进城。牲口全部卖掉,几百斤玉米却被老父亲扛进了城里。“万一赚不着钱,总算饿不着。”
杨进忍劝不动老父亲,自己的创业思路却逐渐清晰:售卖苗族服饰。他分析:“本地苗族姑娘,每年都会尽力置办一件民族服装;安置点圆梦社区少说也有七八千人,其中苗族群众得有2000多人,镇上的苗族服饰店都能开起来,圆梦社区在县城,肯定也没问题。”
凑了些钱,杨进忍租了门面,销售苗族服饰。正赶上春节,搬迁进城的苗族群众心里高兴,他和朋友在政府支持下办起了展销会,一场就卖了18万元。从外面进货虽然回钱快,但利润低。想到自己和妻子都会些剪裁和苗族服饰技艺,杨进忍干脆扩大门面,自己设计、加工、销售。一年下来,不仅还完了借款,还存下了3万元!这不,没多久,老父亲主动提出:带进城的玉米,吃不完怕是要放坏,改天还是拉到街上卖!
刚融入县城,杨进忍的目光又瞄向了城外。“光是咱们社区人还是少,我要把货卖到各地!”他的苗族服饰从广南卖到了整个云南,甚至卖去了广西。
自己忙不过来,杨进忍向社区寻求帮助,县里推广的“致富带头人+劳动力”模式恰好发挥作用。社区为杨进忍提供教学车间,由他牵头培训,不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还有不方便外出务工的残疾人,一有时间就到车间学习制衣。手巧的,可以直接上手制作服装;年纪大的,只要愿意也可以在家串装饰的珠子。“居家就能干活,20多名居民也能像我一样,既顾得上家,又挣得了钱。”杨进忍说。
近年来,广南县安排147.9万元引导和鼓励各行业主体发展“扶贫车间”,引进3家企业在广南国际鞋服城创建3个厂房式“扶贫车间”,带动660人就业;在大型易地搬迁点创建一个居家式“扶贫车间”,带动66人就业;在乡(镇)创建3个生产式“扶贫车间”,带动91人就业。通过选准致富带头人,请他们开拓市场、指导技术,既实现个人致富,也带动群众稳定脱贫。
注重创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广南县积极扶持杨进忍这样的创业者。前不久,杨进忍拿到5万元创业奖补,加上疫情防控期间门面租金减免省下的3万多元,他为自己的加工厂添置了两台大型绣花机。
易地搬迁后公共服务更加便利,让创业者少了后顾之忧。安置区交通便捷,方便拓展客源;机器通上电就可以正常作业,原本需要制作两三天的成衣,现在一天就能做好。“关键是上学、就医方便,不用操心老人孩子,咱只管甩开膀子加油干。”
说到下一步的打算,杨进忍想得很远:“政府扶持有很大帮助,自己努力才能致富!我以后不仅要卖苗族服饰,还要做各种样式的服装。”销售渠道慢慢稳定,他打算进一步扩大生产。“快到年底了,正是销售旺季,等忙过这段,我就去浙江学习,提高咱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