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充分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

张晓青    2021-11-11 16:33:04    经济日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进一步扩容,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支持绿色低碳领域,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体说来,这一支持工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首先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初期支持范围突出“小而精”。初期将重点支持的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领域是实现碳减排的重点领域,对其提供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能够取得显著减排效应,助力相关行业企业尽快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其次是采用“先贷后借”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先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再向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金融机构需向央行提供合格质押品。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碳减排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这样既有助于提高资金支持的精准性和资金利用效率,确保政策红利向企业端传导,也可引导金融机构做好项目识别与风险管理,对金融机构精准辨识企业的绿色、可持续经营程度提出了要求。

再次是重视碳减排相关信息披露工作。碳减排支持工具强调提高金融机构对企业碳减排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金融机构要想获得央行的资金支持,需要在企业碳核算、披露、核查等方面开展深入、精细的工作,从资金源头进行监督管理,引导企业将碳核算、披露等工作落到实处,可向企业和公众传递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

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此为契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

一是要加快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应完善绿色金融服务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加快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充分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发挥金融资源的配置和引导作用,促进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项目将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纳入核心价值观,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配合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开展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打造绿色金融系列产品体系。

三是通过强化科技赋能精准识别绿色金融环境效益。应夯实数据基础,准确、及时、有效地反映碳减排等绿色金融工作成果,构建适应不同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的数据体系。探索开发、优化绿色金融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监管要求,准确识别各类绿色金融活动,提升环境效益数据的计量精确度。

四是强化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引入全生命周期,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中,加强风险的识别、分析、缓释、控制与报告,覆盖目标客户准入、业务发起、审批、合同管理、存续期管理等各个业务环节。另一方面,推进环境社会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及时、动态监控客户的环保信用评级、环保处罚信息、环境效益、安全生产等信息。

五是健全科学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安排。金融机构应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将运用碳减排工具资金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及时准确披露,并接受监管、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核查,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确保政策实施效果。

六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化办公室)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更开放姿态促进全球粮食贸易
下一篇:保供稳价不可放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