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13日,第十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中国—东盟‘两会’”)在广西南宁举办。这是由我国长期主办的国际经贸交流盛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贸领域的品牌盛会。在我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之际,本届中国—东盟“两会”以“共享陆海新通道新机遇,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举办,我国和东盟国家的多个政府部门都牵头主办了多场双多边经贸活动。
30年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双向投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陆海新通道建设将为我国哪些省份、产业和哪些东盟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各国政府部门主办双多边经贸活动对于加强双方政策沟通、产业对接具有怎样的作用?我国与东盟加速形成命运共同体还应在哪些领域继续扩大开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又将如何影响我国在世界整体社会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对本刊记者的提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有关负责人作出详细解答。
记者:2021年是我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30年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双向投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改变又如何影响着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东盟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投资目的地和外商投资来源地。30年来,我国对东盟国家投资几乎从零起步,稳步发展。东盟国家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相对优越的政策环境,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越来越多中资企业正在积极参与东盟国家的制造业、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投资合作。同时,东盟也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区域,进入新世纪以来,东盟对华投资实现较快增长。2020年,东盟对华投资金额81.1亿美元,同2001年相比增长172%。这表明东盟国家投资者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对在华投资充满信心。截至2021年6月底,中国和东盟国家相互累计投资总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正成为双方合作的新增长点。
去年以来,双方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持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成功签署区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实现零关税。东亚区域将成为维护自由贸易、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引领性力量。今年1—7月,中国—东盟贸易额4815亿美元,同比增长35%;初步统计,双向投资额136.9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3%,继续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中国东盟30年来的合作树立了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为有关国家人民带来了福祉,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记者:本届中国—东盟“两会”以“共享陆海新通道新机遇,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主题。那么,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将如何加速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我国的哪些省份、哪些产业最能因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而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又有哪些东盟国家最能因此而受益?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是推动落实《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的重大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印发的《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和今年8月发布的《“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均明确提出,支持通道沿线地区与东盟成员国深化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以及RCEP协定签署落地,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快、产业联动融合持续加强、经贸交流合作逐步深化、区域经济融合大幅加深。重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海南等通道沿线西部省区市的开放合作水平有望大幅提高,广东、甘肃、青海、新疆、宁夏、陕西等辐射延展带区域省份也将受益,以高端航运服务业和专业物流服务业为代表的通道经济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结合通道建设,我们鼓励沿线地区与东盟国家共建一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园区,重点在电子、新能源汽车、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航运服务业等领域,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
藉由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盟国家不仅能与中国中西部地区有效连接,更能够进一步连通广阔的亚欧国家及市场,拓展深化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产能合作、金融服务等领域务实合作,获得更多发展机遇、更强增长动能。
记者:在本届中国—东盟“两会”期间,我国和东盟国家的很多政府部门都牵头举办了双多边经贸活动。其中,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论坛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那么,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论坛及其系列活动的举办,对于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政策沟通、促进双方产业对接具有怎样的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结构互补,合作基础良好,开展产能与投资合作具有很大空间。近年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双边贸易投资额稳定增长,但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也面临重大挑战。为此,我们需要通过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政府间的政策沟通交流,加强企业间的需求对接和信息共享,促成更多商业合作,提振区域发展信心,促进疫后经济复苏。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论坛及其系列活动着力推动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重点领域合作走深走实,获得了各方积极响应,为共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增添了动力。据大数据监测显示,系列活动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中,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深化开放互利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抗疫等话题备受热议与期待。
总体上看,举办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系列活动顺应了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加速的历史趋势,有利于落实《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高质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各国发展战略对接,推动双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加快地区经济全面复苏。
记者:面向未来,我国与东盟国家要加强经贸合作、加速形成命运共同体,双方还应当在哪些领域继续扩大开放?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在今年的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在主旨演讲中就深化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复苏提出五点具体建议,即不断深化开放互利合作,共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合作,共同提升区域设施联通水平;及时加强抗击疫情合作,共同为经济复苏创造良好条件;注重加强绿色环保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顺势加强数字经济合作,共同以创新引领经济疫后复苏。
当前,我们正按照有关工作部署进一步扩大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东盟国家投资者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和优质服务。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深化区域合作,加速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推动RCEP协定尽快生效落实。共同减少贸易壁垒,畅通国际物流通道,促进区域产业链融合发展,维护供应链畅通安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挥互补优势,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数字经济领域加强合作,在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等领域打造合作新亮点。
记者:中国—东盟“两会”的举办、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将如何影响我国在世界整体社会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中国—东盟“两会”的举办,见证了2002年至今中国—东盟合作不断走向深入的历史进程,为中国与东盟及更多国家、地区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双方在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友城、媒体、智库等社会人文领域交流不断走深走实,推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将起到强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有利于继续扎根东方传统、弘扬亚洲价值理念,为全球和区域治理贡献正能量,有利于打造包容共生、共同发展的合作样本,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繁荣。
(《人民周刊》202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