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提升甘肃科创企业“含科量”

唐维    2021-07-14 09:56:47    证券时报电子报

百年陇原,沧海桑田。深居祖国西北内陆的甘肃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各类要素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集聚,经济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期。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对当下的甘肃而言,金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企业资金短缺和投融资难题的迫切需要,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甘肃将如何提高全省金融系统与经济发展需求的适配性,发挥金融的循环“造血”功能,挖掘和释放经济内生增长新动能?

近日,证券时报“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大型主题报道采访团走进甘肃,专访甘肃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兴文,听他分享甘肃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多方面经验,以此献礼建党100周年。

 

“金融16条”助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当前甘肃金融业总体发展和运行情况如何?呈现哪些特点?

李兴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近年来,我们持续做好“外引内育”工作,不断丰富地方金融体系、增强金融综合实力,以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为主体,新兴金融业态、地方金融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截至2020年末,全省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41家,其中省级分行(公司)22家,法人机构119家。全省有法人保险公司1家,保险分公司32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95家,兼业代理机构5316家。全省有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分公司21家,证券营业部91家。另外,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有7类地方金融组织818家。

今年一季度,全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47.1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省GDP总值的11.20%,占第三产业的18.30%,金融业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有力地保障了全省经济稳定运行。

证券时报记者:近期,甘肃出台16条措施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请问政策内容和亮点有哪些?

李兴文:《甘肃省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6个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包括:增强信贷服务有效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加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金融支持,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持生态环保和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服务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等。

《若干措施》呈现出三大主要亮点:一是量化了主要金融工作目标,增强金融服务质效。二是明确建立多种形式对接平台和重点领域企业“白名单”,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三是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助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大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加大金融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转型的支持力度?为支持科技创新等新经济领域发展,省金融监管局做了哪些工作?

李兴文: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甘肃传统产业仍处于支柱地位,加快“三化”(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赋能新兴产业发展,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重点解决“卡脖子”问题,是甘肃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省金融监管局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十大生态产业、“三化”改造、交通水利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融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着力推进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等业务,加大对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河西走廊区域发展、陇东能源基地、天水先进制造基地、金昌镍铜钴产业基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保障,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科创板开板以来,省金融监管局举办多场直接融资培训班,引导企业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工具拓宽融资渠道。

但是,甘肃企业普遍“含科量”不高,上市公司及拟上市企业主要分布在农业、有色金属、采矿业、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严重不足,无论从企业发展潜力还是从持续盈利能力来看,都与发达地区上市公司存在较大差距。

着眼未来,甘肃将建立科技企业融资省级风险补偿机制,重点支持核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有色冶金、高端炭素、新材料等领域发展壮大。对掌握“专精特新”技术,特别是在“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作用的企业,尽快建立企业名单,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优化科创企业信贷流程,探索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高管、研发等关键岗位人才信息作为授信评审要素,创新开展科技企业优惠利率中长期信贷模式,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强融资支持。

证券时报记者:在推进企业上市方面有哪些经验?目前企业上市储备情况如何?

李兴文: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进企业上市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了由省直17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的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组织协调机构,解决企业上市前中后遇到的问题。二是靠实市州政府职责。在企业上市培育、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风险化解等方面,积极履行好主体责任,扎实推进直接融资工作。三是加强日常沟通联络。更新完善全省直接融资工作联络机制,按照“周联系、月总结、季走访”的方式推动直接融资工作。四是建立上市企业后备库。目前上市企业后备库在库企业118家,科创板企业后备库在库企业49家。五是着力推动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公司治理,提升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截至2021年5月末,新三板挂牌企业30家;甘肃股权交易中心登记托管企业4303家,挂牌展示企业2518家。六是做好直接融资培训工作。近年来,我局积极协调上交所、深交所、全国交易商协会、香港联交所先后举办了18次直接融资培训班,累计培训达2500余人次。七是推动办好股权交易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办好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支持并推动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于6月29日正式开板,引导省内优质企业挂牌融资。

今年1~5月,全省完成直接融资175.09亿元,其中,股权市场融资29.72亿元,债券市场融资145.37亿元。截至5月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4家,其中,沪市主板15家,深市主板15家、创业板3家,H股2家(庄园牧场A+H)。拟上市公司共有8家,兰州银行、金徽矿业正在审核中,华邦建投、扶正药业、金昌宇恒镍网、华龙证券、甘肃银行、华建新材6家处于辅导期。

总的来看,我省无论从上市企业数量,还是融资规模来看,与沿海地区省份都存在较大差距,在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我们要把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目标与我省资本市场发展深度融合,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特色,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先进制造等生态产业体系,想方设法为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发展绿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条件,努力形成弹性足、韧性强、更具竞争力的资本市场新格局。同时,支持甘肃股权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推动其成为我省上市企业的培育、发展基地。

证券时报记者:在缓解民企融资难题、助力实体经济方面,省金融监管局采取了哪些创新金融服务?如何推进各项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落地?

李兴文: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们推动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实施方案》,截至5月末,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559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6.82%,较2020年初新增730亿元。鼓励加大“担保+”产品创新,有效提升“小农创新”企业融资担保贷款获得率。今年1~5月,全省小微企业新增担保业务额52.30亿元,累计为7648户小微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占全省新增业务额的37.58%。

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全面落实降费让利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融资成本,1~5月,全省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64%,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07%,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

 

激发内生动能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证券时报记者:甘肃省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那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省金融监管局又提供了哪些金融支持?

李兴文:这方面我们主要是强化金融资源投入,优化金融服务供给,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和农产品收购贷款投放。截至今年5月末,全省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1431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564亿元,其中今年前5个月分别发放130亿元和22亿元。用好用足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2015年实施以来截至今年5月末,累计发放146万户、656亿元,贷款余额59万户、230亿元,累放金额和贷款余额均居全国首位。

同时,扎实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工作,积极引导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保险意识、加大参保力度,不断增强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今年以来,全省已签单实施农业保险品种80个,实现签单保费8.47亿元,参保农户108.27万户。

为了支持“甘味”品牌走得出、叫得响、做得强、卖得好,省金融监管局联合有关单位举办金融助推“甘味”品牌建设启动仪式,引导广大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放和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同时,从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发展需要出发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推动金融政策精准落地。

证券时报记者: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甘肃目前有哪些做法和成绩?

李兴文:近年来,甘肃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在机制体制、政策体系、改革创新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政策支持方面,2018年1月3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出台后,甘肃绿色金融发展明显加快。截至2021年一季度,全省绿色信贷余额2389.04亿元,较年初增长96.42亿元,同比增长16.65%。机构设立方面,甘肃各金融机构积极设立绿色金融专职部门或分支机构,已有14家金融机构有意愿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或对新区分支机构进行绿色化改造。今年以来,兰州新区西部绿色认证中心、建设银行新区绿色支行等机构相继揭牌。产学研结合方面,甘肃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兰州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等绿色金融研究机构相继成立。试验区建设方面,2019年11月,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获批建设。2020年7月,《甘肃省兰州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支持兰州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今年来,《兰州新区绿色项目认证及评级办法》《兰州新区绿色企业认证及评级办法》等有关文件相继出台,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党建引领聚合力

金融服务促跨越

证券时报记者:省金融监管局如何将党建落实到行动上、融入到工作中?

李兴文:近年来,省金融监管局党组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积极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在持续提升局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坚持党建引领、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导省内金融机构不断深化“党建+金融”服务模式,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

一是凝聚金融力量努力克服疫情冲击。二是着力加强金融对经济平稳运行的保障。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我省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截至今年5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7.6%;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559亿元,较2020年初新增730亿元。三是积极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16家主要银行与省公航旅集团签署1673亿元债务重组协议,着力化解部分上市公司风险,加大对7类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力度。

证券时报记者:当下,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展开,请问省金融监管局有哪些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

李兴文:目前,省金融监管局已经确定了1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内容涵盖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提升金融服务“三农”水平、积极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做好金融风险防范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深入基层调研帮助解决市场主体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志愿服务暖人心活动等方面。下一步,省金融监管局将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用心解民忧、真心办实事,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服务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

 

坚守金融责任担当

践行服务实体初心

证券时报记者:请结合省金融监管局在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方面的经验做法,谈谈地方金融监管局在助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中应扮演何种角色?

李兴文:健全的金融风险问责制度体系是现代金融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已经起草完成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问责办法,办法对问责情形、问责方式及程序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目前,正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

近年来,省金融监管局始终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核心目标,有力维护了地方金融安全。在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一要厘清底数,防早打小。做到“管住人、看住钱、筑牢制度防火墙”。二是分类施策,有序化解。针对不同金融风险领域,做好风险评估和防范,分类施策。三是形成合力,系统应对。将防范化解风险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从事前、事中、事后整体视角进行设计。四是回归本源,稳妥发展。必须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实际工作中,省金融监管局除主要负责对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实施监管,并配合中央金融监管部门驻甘机构做好货币政策落实和金融监管相关工作以外,还承担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肩负着协调服务发展的职责。近年来,省金融监管局承担了大量协调服务职能,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脱贫攻坚以及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肩负着维护金融秩序的职责。机构改革后,省金融监管局主要负责对7类地方金融从业机构的监管,还承担了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等金融类议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以及会同有关部门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任务,维护地方金融秩序的责任越来越重。三是肩负着守住风险底线的职责。受内外部环境影响,我省部分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逐渐暴露,地方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处置工作难度加大,在这方面,地方金融监管局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起步之年,请问省金融监管局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有什么打算和安排?

李兴文:省金融监管局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举措,努力实现金融助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有力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大信贷支持保持经济稳定,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把更多信贷资源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二是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着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全力助推全省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四是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持续推动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做好险资入甘落地工作。五是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积极稳步推进“减量增质”,依法依规对地方金融组织逐步进行清理整顿,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六是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切实加大对非法集资的打击力度,持续整治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风险,有力推进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加强私募投资基金风险防范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海南自贸港新动能源源不断 今年第四批项目集中开工
下一篇: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8万亿 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