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全国已设立17家数据交易平台 专家建议加快推进数据开放共享

包兴安    2021-07-13 10:01:19    证券日报

7月12日,广东省印发的《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表示,加快数据交易场所及配套机构建设。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推动建设省数据交易场所,规范数据入场交易,培育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同时提出,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

对此,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与共享,其高效流通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数据交易可以促进高价值数据的汇聚连接和开放共享,最大限度激活数据价值,对于推进数字产业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作为数据要素和数据资产安全保护、价值生成、交易流通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交易所对各地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意义重大。

7月10日,上海市经信委张英副主任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据要素论坛上指出,上海正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多层次数据交易流通机制,目前已初步形成完善的数据交易生态。

数据交易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全国涌现不少数据交易所和数据交易中心(统称为数据交易平台)。7月12日,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设立了17家数据交易平台。

2015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这是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此后,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陕西省大数据交易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数据交易平台出现。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我国数据产业的发展,交易活动逐步频繁,设立数据交易平台,可以有效盘活数据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同时,建立良好的数据流通环境,让数据交易走向规范。

“总体来看,我国现有数据交易所主要由政府或科技企业发起成立。在发展过程中,各地数据交易所均立足本地数据开放共享的实际,并采取了适宜于本地数据市场的运营模式和定价机制。”吴琦表示,目前我国数据交易所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各地根据本地数据开放共享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了适宜于本地数据市场的运营模式和定价机制,数据产品则以数据包、应用程序接口服务等为主。

至于如何建设更加高效的数据交易平台,吴琦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地方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高标准规划兼具区域协同和本地特色的数据交易所,明确数据交易所的运营模式。理顺政策制定部门、数据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关系,明确任务分工。按照“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市场运营”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地方本土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和运营,明确平台运作模式。

“要加快推进数据开放共享。研究制定有利于数据共享开放和高效流通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创新数据确权、安全与交易监管等配套制度,构建数据要素市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架构,加快政府数据、政企数据、企业数据、社会数据融通共享。构建数字生活、智慧城市和产业互联网等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应用场景,吸引多元化数据交易主体参与,引导数据交易从线下、独立交易转向线上、平台化交易。”吴琦表示。

此外,吴琦表示,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加强数据产权、交易流通、安全保护等数据要素市场理论、制度和模式的创新研究和落地应用,制定数据采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的标准规范,创新数据确权、安全与交易监管体系,细化技术标准和交易规则,丰富完善数据交易生态。构建多元共治的数据要素市场治理体系,明晰数据的资产属性和产权属性,明确数据市场主体的责权利,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管理。

郭一鸣认为,要推进数据开放共享,首先,应该建立健全数据交易的法律法规;其次,继续优化数据交易所的各类标准;第三,加强数据交易的各类监督和监管;第四,不能盲目批量设立数据交易所,应该清晰平台的定位,并保障数据交易的质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商务部:发展高质量创新型外贸产业集群
下一篇:绿色转型全面推进 央地共建美丽中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