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每年年中的债券评级集中调整,今年因为监管部门联合推动评级行业改革,评级被上调的主体数量大幅低于去年同期而显得“动静”有些大,但从整体看,当前的债券评级集中调整后的结果依然保持稳定。
信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是评级行业多年的“痼疾”,也被监管部门点名提及。今年3月底,人民银行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逐步将高评级主体比例降低至合理范围内,形成具有明确区分度的评级标准体系”。上半年上调评级数量锐减,下调评级数量首次超过上调评级数量,就被外界看作国内债券评级行业整改迈出的重要一步,预计后续还将看到更多评级整改的实质性举措。
此次债券评级集中调整中,城投类企业的评级变化被格外关注。受访的分析人士认为,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仍是监管的重点,叠加城投类企业信用评级的进一步分化,弱资质、区县级城投企业可能会面临直接融资成本升高、渠道收窄的情况;下半年城投债发行节奏有望放缓,从而减少城投类企业发债的净融资额,并制约部分城投企业的再融资能力。
评级行业整改进行时
虽然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不尽相同,但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今年上半年以来,评级被上调的债券发行主体数量远低于被下调主体数量;与去年相比,被上调主体数量大幅减少,被下调主体数量相对增加。
天风证券研报称,截至7月2日,年初至今,评级上调的主体仅20多家,相比于2020年全年的289家大幅减少;合计共有90多家主体评级被调降,略低于2020年全年的101家,但相比于去年同期下调数量显著增多;年初至今展望下调主体有38家,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下调数30家。
评级被上调的数量大幅减少,以及评级被下调数量的同比增多,其主要原因并非不少发行主体在短时间内基本面迅速恶化,而是评级行业整改“挤水分”。
去年底,央行组织召开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座谈会,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彼时“点名”评级行业存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并要求评级行业努力提高评级能力,提升评级质量。
实际上,评级整改自座谈会召开后的今年一季度就已展开。根据证券业协会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联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评级机构共对35家发行人进行了评级调整,其中正面调整3家,同比减少78.57%;负面调整32家,同比增加68.42%。
天风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孙彬彬表示,在信用评级区分度不高、AAA等级主体多次发生违约的情况下,国内信用评级体系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通知》明确了评级行业改革的方向,加之监管取消公开债券在注册申报与发行环节强制评级的要求,政策压力下,评级公司行为较往年有所改变。不过,考虑到诸多约束,实际上,今年的跟踪评级结果总体保持了大体平稳、略有调降的态势。
城投信用资质分化
进一步加大惹关注
在评级遭调降或展望被调整至负面的发行主体中,城投类企业的评级变化被格外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被上调评级的城投主体数量共12家,而2020年共有159家城投主体被上调评级;被下调评级的城投主体数量已有7家,另有多家城投主体的展望被调整至负面。
孙彬彬表示,从评级被调降的城投企业分布看,这些企业以地级市及区县城投为主,从省份分布看,今年主体评级被调低的城投企业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等经济财政实力偏弱、市场较为关注的区域。此外,城投行业内部企业信用资质有进一步分化的趋势,AA级主体被继续调降评级的数量在增加。
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的严监管下,弱资质城投企业信用评级的进一步调降,或将对下半年的城投债发行产生影响。穆迪副董事总经理钟汶权对记者表示,受政策措施从严以及投资者规避风险等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中国境内城投债发行将放缓,较弱的城投企业融资难度将加大。
“债券发行放缓可能会减少城投企业的净融资额,并制约部分城投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尤其是所在区域地方政府杠杆率较高而经济基本面疲弱的城投企业。”钟汶权称。
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融资总部总经理范为也对记者表示,下半年,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仍是监管的重点,根据我们对金融周期3~4年的经验判断,这种“紧”的状态预计还要持续一年至明年上半年。在此背景下,企业融资仍将处于较紧的状态,城投类企业的信用分化、区域分化将进一步加大。弱资质、区县级企业可能会面临直接融资成本升高、渠道收窄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