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需要看到,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付出艰苦努力。在这一进程中,要切实发挥节能工作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节能能级、壮大节能产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涉及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又涉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与化石能源使用规模的减量,还与节能等减碳技术的发展应用密切相关。节能具有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功能优势,其减排降碳的作用更为显著和直接,通过节能工作持续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量,应是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节能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2年以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面向未来,我们需进一步落实节能优先方针,将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推动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朝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
在提升节能能级上下功夫
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我们积极推动节能能级显著提升也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重点提升相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找到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要将创新驱动摆在提升节能能级的核心位置。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节能工作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从以解决能源供需不平衡为重点转向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在有利于能效提升的关键技术、通用技术上下功夫,对“卡脖子”技术加大联合攻关力度,推动节能能级的加快提升。
要加强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区域间的协调。进一步破除区域壁垒,推动能源跨区流动和市场化交易,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等。同时促进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系统化、整体性和全生命周期的节能改造,更好满足能源消费的多元化需求。
要以推进主要行业的降碳工作为重点方向。突出把握节能减排工作的约束性、常态化要求,不断强化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和减排降碳等的工作力度,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持续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节能在能源消费全流程特别是源头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要重视节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节能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要用好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在节能领域的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节能技术、管理经验等。既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建立和巩固节能交流合作关系,又要积极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在节能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内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走出国门。
此外,还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能,进一步增强全民节能意识,使群众有更多渠道、更大空间参与节能,推进形成人人节能低碳、共享节能成果的生动局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以推动节能产业发展为抓手
节能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与节能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密切相关。节能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渗透于经济活动的各领域、各环节。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壮大,能有效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近年来,我国节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各类节能技术企业、节能服务公司等市场主体大量涌现。但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善、集中度不高、人才缺乏等短板还比较突出。更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需重点在节能产业的发展质量上下功夫,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痛点、堵点。
一是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主要是通过深化“放管服”等改革,加强相关政策落实落地。特别是要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节能技术推广难、融资难以及整体系统节能技术改造难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完善财税、价格等政策,给予更多更有效的金融支持,切实发挥各类融资担保基金的作用,弥补企业融资能力不足等短板。
二是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节能技术产品研发推广能力,是大力提升节能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一环。需不断强化节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要引导和支持节能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参与和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可在认定和政策上给予更大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节能产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节能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好节能技术研发投入大、回收期长以及推广难等问题,使节能技术在加快应用中更快地成熟进步,将节能技术在减排降碳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是进一步提升节能产业的整体实力。近年来,我国节能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上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更好发挥节能产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需以新技术推动节能装备和产品升级,加大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节能产业和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为消除节能技术进步中的堵点、促进产业加快发展以及节能能级提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需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解决节能工作中存在的技术性、制度性难题,为节能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