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百万亿投资风口将至 金融市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2021-06-11 10:12:29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李岚君 林倩

多位参会者就碳达峰、碳中和话题进行了探讨。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未来碳减排的压力较大,但清洁能源的占比在迅速提高,基础较好。要通过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应基于碳交易市场的功能建设,探索专门的碳金融产品甚至是设立碳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表示,人民银行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清洁能源占比迅速提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均能源需求尚有较大上升空间,未来碳减排的压力较大。”刘桂平表示,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的时间,远低于欧美国家50年至70年的时间。

虽然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艰巨,但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表示,还是要树立信心,因为我国有很好的基础。过去的十年,我国清洁能源的占比在迅速提高,我国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从17%提高到32%;煤炭的消费占比持续下降,过去十年煤炭的消费占比从70%下降到56.8%;2020年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分别是2.8亿千瓦和2.5亿千瓦,分别占世界的34%和31%。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认为,从已有的进展和发展趋势来看,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实际上是推动碳中和最主要的动力,因为绿色低碳化、数字智能化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在共同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碳中和过程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能源领域的技术和体系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核心就是能效水平的全面提高和绿色低碳能源的全面替代。

 

蕴藏巨大投资机会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金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首席执行官David SCHWIMMER表示,资本市场要把发行商、投资人的利益和气候变化的目标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有足够的资金进入绿色经济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加速资金流动。

刘桂平表示,绿色投资是典型的跨期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风险大,亟需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金融市场已经有很多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运作模式。按照金融市场的逻辑来管理碳市场,有利于实现有效的跨周期配置和套期保值,金融系统将积极配合、主动适应碳市场建设需要,有效平衡好绿色低碳投资中激励、跨期和风险管理间的关系。

“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碳中和系统性变革,毫无疑问需要进行大量投资,对中国而言,可能涉及到数百万亿元的投资规模,需要成本合理、财务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服务以及激励有效的绿色金融生态来满足如此巨大的融资需要。”徐林表示,这不仅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不同金融产品相互配合,还应该基于碳交易市场的功能建设,探索专门的碳金融产品甚至设立碳金融机构。

刘桂平指出,人民银行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刘桂平强调,要冷静理性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行稳致远。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的测算,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大概在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元至7.5万亿元,巨量的资金需求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各方要认真做好产能预警与风险监测,真正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均衡、进退有序,协力保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破解“猪周期”的重要之举
下一篇:“盲盒经济”,要创新更要规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