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区域协调发展红利不断释放

2021-06-07 10:36:17    中国证券报

进入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已满一周年。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多次扩容,实现了从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战略布局,在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同时,也逐渐释放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能量。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区域协调发展红利不断释放。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业内预计,在政策推动下,区域协调发展将打造强劲活跃的增长极,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重大战略引领作用持续显现

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重大战略引领作用持续显现。

2020年中国统计公报显示,分区域看,全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525752亿元,比上年增长2.9%;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22246亿元,增长1.3%;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13292亿元,增长3.3%;东北地区生产总值51125亿元,增长1.1%。

其中,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作为重要动力源的引领作用强劲。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86393亿元,比上年增长2.4%;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471580亿元,增长2.7%;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244714亿元,增长3.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

有分析报告预计,到2025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经济体量将占全国GDP的45%左右,其对发展的拉动体现在五大优势上,即规模经济效应、高质量人才池、较高程度的对外开放、便利的城市交通,以及高水平的产业一体化。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看来,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的优势,既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又创造了更大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助力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通过增强区域发展战略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我国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高水平协调均衡的区域开放,对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要推进高水平的区域开放,一要抓好区域内外的硬联通和软联通;二要重点培育区域输出型产业及开放主体;三要把自贸区作为区域开放的重要抓手。

从当前区域开放布局看,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已成为区域开放的重要载体。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1个自贸试验区,共计67个片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表示,近些年,我国一直在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国家级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为突破,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也为更多地区加快开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明确定位加强统筹

分析人士认为,区域发展战略将培育强劲活跃的增长极,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表示,从国内外实践来看,不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间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以不断培育新区域增长极和动力源,稳定宏观经济发展全局。

随着重点区域战略推进力度加大,区域协同发展红利正不断释放。同时,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发展潜力愈发凸显,拉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都市圈已经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合的主要载体,也是区域发展的最大推动引擎。”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陶汝鸿表示,由中心城市带动的都市圈将成为吸引资金、人才和产业,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带动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强区域战略的统筹,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要落实国家规划和相关政策,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使之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和战略纽带。

魏后凯表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中心城市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畅通国际经济循环的核心载体,承担了战略支点和重要节点功能,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前5月外资增持约4230亿元 债市引资成果丰硕
下一篇:居民消费持续恢复 5月社零增速回升可期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