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中国已成世界经济发展最大贡献者

严 瑜    2021-06-04 10:48:56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到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叩开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到扛起经济全球化的大旗……

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带领下,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的中国,不仅摆脱了“贫困陷阱”、实现了全面小康,而且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共建“一带一路”、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中国敞开怀抱,欢迎各国共享发展红利,并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拉动增长主引擎

从1978年的2.3%,到如今连续多年超过30%,这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飞跃,折射的是令人惊叹的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短短几十年间,中国从一穷二白蜕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奔向全面小康,变化天翻地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中国经济实现量与质的伟大飞跃,具有改变全球经济走向的重要意义:“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力量,加强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第二,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为中高收入国家,且连续多年超越美国,跃居全球经济贡献榜榜首,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当中的地位;第三,中国有效利用全球供应链,发挥自身优势,并且不断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技术创新能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从全人类的角度来说,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使占世界人口1/5的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这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成果。而且,中国没有照搬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这是人类社会的一次重要探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此外,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搞侵略和掠夺,这也为其他国家起到示范作用。”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对本报记者说。

近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表现愈加令人瞩目。2020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积极组织复工复产,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这对稳定世界经济、增强各国信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不仅能为其他国家及地区提供抗疫医疗物资以及生产生活必需品,还可通过国际贸易与投资,为其他国家及地区提供经济复苏的动力。”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院“一带一路”研究室副主任谢来辉对本报记者分析称。

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带给疫情阴霾之下的世界更多希望。分析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疫情给所有经济体都带来严峻考验。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复苏经济,中国都交出一份优异答卷,并将在未来5到10年内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稳定器作用。2020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超过美国,据联合国贸发会最新的统计,达到了1630亿美元,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谢来辉指出,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是21世纪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稳定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当中的地位以及推动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扩大开放不止步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40多年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到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到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积极主动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得出的一条重要启示。

进入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一系列开放“组合拳”彰显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

“近年来,中国扩大开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了。一方面,依托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经济体量,中国更加自信地打开大门,通过举办进博会、出台外商投资法等,扩大进口,吸引外资,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另一方面,中国更加积极地走出去,倡导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国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屠新泉说。

王勇指出,中国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坚定不移迈向更高水平开放,尤其是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持续大幅提升,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因此,国际市场对此做出积极反应,大量外资涌入中国,抢占先机。”

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力与未来改革机遇》专题报告指出,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为全球其他经济体提供了借鉴,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营商环境水平整体提升。

“202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可见中国对外开放的诚意和效果。”谢来辉指出,近年来,中国多次向世界展现开放决心与政策力度,目前已经建立21个自贸区,并加快从要素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使中国成为吸引外资和外商的机遇之地。

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中国呼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全球包容发展和全球治理变革。为此,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探索更高水平的开放。”谢来辉指出,中国将开放发展作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都表明中国正在努力把更高水平的开放作为新的发展阶段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作为提升中国对世界经济和全球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率的重要途径。

 

力推经济全球化

在开放发展中,中国始终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近年来,某些国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此,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高举经济全球化大旗,为世界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普遍认识到原先的经济全球化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也失去了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热情和动力。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的倡议得到了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主要经济体以及国际多边组织的共同努力。”谢来辉指出,从积极参与G20合作,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从在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到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与签署,中国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以及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利益。

王勇也认为,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与此同时,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开放,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的负面影响。

“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达沃斯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诸多国际舞台,“中国声音”一次又一次对经济全球化给予力挺;“要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利益和空间,支持世界经济真正公平发展”“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在世界贸易组织、G20等多边平台,“中国倡议”一次又一次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智慧。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其更有活力、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对于在上一轮经济全球化中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帮助它们真正融入全球经济。”屠新泉指出,中国给予发展中国家实实在在的帮助,包括提供适用于当地发展的技术,以此解决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此外,中国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使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能够得到充分反映。

“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快自贸区建设,加速自贸协定谈判,向世界发出一个明确信号,即中国坚持开放与合作,这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支持,也体现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王勇表示,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未来中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还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香港经济复苏曙光初现
下一篇:纾困减负激发活力 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再升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