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深化交流合作 抢抓数字机遇

——二〇二一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综述

万秀斌 汪志球 苏 滨    2021-06-02 15:58:19    人民日报

初夏时节,贵阳宾客云集……

5月26日至28日,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如期举行。自2015年创办以来,数博会逐渐成为大数据发展的风向标和国际性、专业性平台,不仅为贵州大数据发展创造机遇、汇聚资源,也为全球大数据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本届数博会以“数智变·物致新”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办会模式,吸引了23个国家和地区近万名嘉宾参会,9万名观众观展。数博会期间,贵州共签约项目144个,投资金额达565.61亿元,涵盖大数据融合产业、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

 

交流合作,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数据要素的重构融合将重塑经济发展格局。适逢“十四五”开局起步,如何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使其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成功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启新的增长机遇。”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说。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认为,近年来,我国数据红利不断释放,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也要看到,在数据资源的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基础性制度和标准尚不完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大数据产业也将进入集成创新、快速发展、深度应用、结构优化的新阶段,要把握好重大战略机遇期,更好地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表示。

 

创新驱动,探索融合发展路径

7项“黑科技”、10项新技术、20项新产品……数博会期间,大数据领域的49项最新科技成果发布,彰显着从业者们探索融合发展的智慧和贡献。

5月26日下午,一场以“数聚工业,融通发展”为主题,聚焦工业互联网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高端对话举行。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何文忠介绍,截至3月底,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的工业设备总数已达7300万台,工业APP突破59万个,“工业互联网与各项网信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推动着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倡议构建创新联合体,成体系推动数字化发展。”

“数据安全”“5G驱动数智化转型”“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短短3天会期,7场高端对话、19场专业论坛接续开启,专家学者共话数据要素融合与创新发展新路径。

如今,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数据中心算力设施已成为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在数博会开幕式上,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沈竹林宣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正式启动,以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创新能力。

数博会期间,《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发展成就》、《大数据百科术语词典》、十佳大数据案例等大数据产业发展系列研究成果陆续发布,通过对大数据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热点问题进行跟踪,助力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进程。

 

数据赋能,智慧生活近在眼前

据了解,本届数博会设有国际综合馆、前沿技术馆、数字应用馆、智慧产业馆4个主题展馆,集中展示大数据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新应用,共有200余家企业参展。通过搭建云网平台,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展览模式,广大市民足不出户,也能一饱眼福。

在数博会前沿技术馆展区,名为“AI咖大师”的机器人,一现身便成为流量担当。别看它肉嘟嘟的身材,弯曲的双臂十分灵敏,冲泡的咖啡更是一绝。据参展商介绍,咖大师经过百万数据级视觉训练、3万小时的双臂测试,目前已落地上百个客户。

另一侧展区里,“停电监测APP”也吸引不少关注。“当发生停电或疑似停电,系统自动发送数据,第一时间派单抢修,缩短时间。”南方电网工作人员李治刚介绍。

4万平方米的展区,线下参展企业225家,线上参展企业324家,线上线下共展出800余项最新产品、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大数据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在畅享智慧生活的同时,大数据开放利用与安全保护尤为关键。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建议,通过立法统筹保障数据安全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用法律来保障算法,算法同时也要服从法律。

“数据是生产要素,不仅要防止数据泄露,也要防止数据被篡改。网络安全需要技术创新和管理并重,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联动机制。”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畅通国际物流 促进贸易发展
下一篇:“云招聘”拓宽你的就业选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