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博世中国创下在华销售额历史新高——

中国“双碳”目标蕴含重大机遇

朱 琳    2021-05-18 11:19:48    经济日报

2020年,尽管经受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战,博世集团仍然交出了一份可喜的成绩单:博世集团2020年整体销售额总计达715亿欧元,去除调整重组费用,集团息税前利润率达4.7%。在博世看来,疫情后,中国经济稳步复苏,车市、消费品以及工业技术等市场陆续回暖,成为拉动集团2020年全球业绩表现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财报显示,2020年,博世中国在华销售额达1173亿元人民币(约合149亿欧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约9.1%,创下博世在华销售额历史新高。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表示,“我们始终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及潜力,将持续在战略领域投资,服务于中国市场。我们也非常愿意通过产品的创新和经验的分享,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碳中和是博世将战略重心投向未来的关键领域之一。博世亚太一区环境健康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总监朱伟伟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作为工业制造企业,博世集团于2020年在全球400多个业务所在地实现了碳中和目标,成为全球首家实现碳中和的大型工业企业。“中国是博世集团全球生产和研发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博世在中国同样运用了实现碳中和的综合路径,涵盖提升能效、扩大可再生能源供应、购买绿色电力、用碳抵消方式补偿不可避免的碳排放等方面。”朱伟伟告诉记者,自2019年至2020年底,博世中国在46个业务所在地先后启动了319个节能项目,节约4800万度电,相当于1.5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量,碳排放减少3万余吨。从2019年到2020年,博世中国在气候保护、实现碳中和方面投入超过1.2亿元人民币,其他环保相关投入超过1.3亿元人民币。

对于博世而言,实现碳中和仅仅是公司可持续进程中第一个里程碑。“我们的目标是把碳减排扩大到整个价值链,上下游都包括进来。具体来说,相较于2018年,博世计划到2030年达成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价值链中减少15%的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减排6700万吨。”朱伟伟说。

面向中国市场,博世在消费品、汽车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可持续产品。朱伟伟介绍,围绕中国分户采暖舒适升级的实际情况,博世推出了一套全新的分户采暖4.0系统,通过冷凝高效燃烧技术结合智能恒温控焰控制的分区智控方式,提供双温采暖、地面恒温,在保证舒适体感的前提下实现了显著节能效果;博世电动工具产品通过对包装材料的改进、精简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在汽车领域,博世持续以“技术中立”的多元动力总成解决方案,助力中国汽车产业碳排放提前实现达峰。2020年底,在无锡建成的博世中国氢燃料电池中心已于今年第一季度投入使用,氢喷阀组件已经于5月份实现量产,燃料电池电堆将于6月份实现小批量量产。今年3月份,博世与庆铃汽车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进一步推进燃料电池在中国的产业化进程,为本土客户提供先进的燃料电池系统。

朱伟伟认为,博世的碳中和目标与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非常契合。“随着中国能源结构大幅优化,低碳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市场蕴含的机遇非常大。中国将‘双碳’目标首次写入‘十四五’规划,证明中国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为行业和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们相信会有更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客户愿意与博世合作,一起来实现这个意义深远的目标。”

在碳中和领域,博世践行“双元战略”。作为技术及服务供应商,博世表示,希望将在碳中和全球项目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其他企业,助力制造业实现碳中和。为此,博世集团于2020年成立了博世气候解决方案业务部。在中国,博世互联工业事业部已经向外部客户提供了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项目,帮助企业优化分布式能源领域的生产运营水平,实现节能优化并减少碳排放。

“可持续发展始终贯穿于博世的经营理念之中,我们非常重视产品和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和人们的健康所产生的影响。”陈玉东强调,“未来,博世中国将通过技术创新和分享生产实践经验,支持本土企业实现‘3060双碳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欧美施策促增长重于稳通胀
下一篇:中国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