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钢企积极推进“降碳”工作 专家称数字技术将成助推器

2021-04-26 09:34:51    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包兴安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是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领域。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七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会议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透露,《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正在编制,目前已形成修改完善稿上报相关部委,审批后即可公布实施。钢铁行业的碳达峰目标初步定为:2025年前,钢铁行业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钢铁行业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预计将实现碳减排量4.2亿吨。

 

钢企积极推进“降碳”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行业,几乎影响着所有制造业发展,但由于炼钢、锻造等环节所用能源主要依赖煤炭,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刻不容缓。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更好地推广清洁能源,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且有利于我国钢铁行业增进创新发展动力,提高创新驱动能级,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钢铁行业更加积极稳健发展。

记者梳理发现,不少钢铁上市公司均在推进“降碳”工作。

河钢股份在2020年年报中提出,2021年将加快推进氢能还原项目,打通氢能还原技术瓶颈,形成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引领低碳冶金革命。跟进研究国家碳排放政策,超前谋划破解“碳达峰、碳中和”对高效生产组织模式的制约,为行业减少碳排放和碳足迹提供“河钢方案”。

鞍钢股份在年报中表示,2021年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力推进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和环保改造项目,推进污染治理,抓好源头管控,继续打造森林式绿色低碳生态工厂。积极践行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实施纲要,力争在辽宁省钢铁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钢铁行业面临巨大的低碳转型压力,也为钢铁上市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高能耗、低效益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实力雄厚的大型上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兼并重组,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吴琦认为,在国家推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的保障和支持下,有实力的上市企业在技术研发创新、标准制定引领方面将大有可为,进而为推动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庞静对《证券日报》记者说,“企业在绿色低碳产品生态建设、全员减碳意识构建方面还面临一定的挑战。企业需加速推动改善生产流程、更新生产设备,建立健全钢铁智能化、绿色化生产体系,加强产业链协同,加大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

 

数字技术助力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将助力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庞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钢铁行业已经具备相对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充分运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将助力我国钢铁行业在能耗和排放、生产运营、产业链协同、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进而实现系统高效,支撑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宋向清表示,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是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佳助推器。数字技术在钢铁行业大量应用可以实现原料供应、能源使用、产能释放等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有利于减少能耗,降低热耗,缓解减排压力。同时,这些技术的大量应用可以为钢铁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创新驱动短期看会增加投入,但长期看创新驱动可以为企业发展创造若干比较优势,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在能耗优化、排放控制方面,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加强能耗监管,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对钢铁制造各环节的能耗和排放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能效,降低单位能耗。如酒泉钢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管理,实现了单座高炉每年减少碳排放2万吨,冶炼效率提升10%,进而降低单座高炉成本2400万元。”庞静说。

庞静认为,在生产运营方面,通过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深化设备智能化改造等,促进生产运营提质增效。比如在产品工艺缺陷预测环节,利用人工智能强化机器深度学习,逐渐代替人力操作,提升预测和诊断精度,推动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促进整体效率提升。

吴琦进一步补充道,在产业链协同方面,通过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加强产业上下游多环节互联互通,用数据打通供应端和需求端,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新型体系,为上下游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提供数据支撑,实现物料管理、生产响应、协同控制、用户对接等环节的泛在链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季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2061.4亿元
下一篇:四地综合试点方案出炉 服务业扩大开放提速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