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云南独龙江守住绿色生态山美民富——

靠山致富,日子越过越甜

黄榆    2021-04-25 11:22:41    工人日报

云南省怒江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目前森林覆盖率高达93.10%,独龙江流域已发现高等植物1000多种、野生动物1151种,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地貌博物馆、生物物种基因库。

曾几何时,这里是另一幅画面: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制约,独龙江乡群众采用“轮歇烧荒、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树越砍越少,山越烧越秃”,生活贫困。

如今,好生态带来好日子,这里的群众靠山致富,日子也越过越甜。

 

绿了荒山富了农民

从2007年至2016年,独龙江乡林地面积从20306.87公顷增至21597.70公顷,森林覆盖率从89.03%增至93.10%。

贡山县普拉底乡沿江一带,茂密的森林边,山涧箐沟旁,农忙时节,普拉底乡其达村村民余忠华总会在山后的草果地里除草、围栏、清沟。他家的十多亩山地都种着草果,还套种了黄豆、花生。

两年前,余忠华一家搬下山,并在政府的引导下种植草果,每年可为他家带来三四万元的收入。

“这里房子盖得好,卫生这些方面都比山上好多了,做饭都不用烧火,全部用电。”余忠华说。

“怒江草果香飘万家,成为边疆稳定、百姓脱贫致富的金果果。”普拉底乡党委书记杨玉华说,“草果是乡里精准扶贫的主打产业,普拉底乡草果富民的故事,是怒江州生态扶贫的生动写照。不挖包谷种草果,美了峡谷,富了百姓,保住了水土。”

如今,21.95万亩草果遍布贡山县各乡(镇),片片草果地,绿了荒山富了农民,成为独龙族、怒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生态补偿让群众受益

贡山县地处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过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原始森林逐年减少,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态伤疤”,群众生活困难。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出台了《独龙江保护管理条例》,实行严格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山上的老百姓下山住进安置房,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面退耕还草,并引导村民发展特色林下种植养殖业,通过组建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带动群众增收。

贡山县把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护林员脱贫工作。按照“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要求,从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但产业基础薄弱难以按期脱贫的贫困人口中,聘请3135名生态护林员,其中2520名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助贫困人口实现了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

“第一次听说‘生态护林员’,知道这份工作既不用离开家又有收入,我就报名了。第一个月就有了800元的补助,一年差不多有1万元的收入,再加上草果收入,一年到头家里就有3万元进账。”独龙江乡巴坡村村民邓仕忠说。

除巡山护林外,在当地农林部门的扶持下,邓仕忠种植了草果、黄精15亩,妻子还学会了养蜂,迄今已养了10多箱蜂。加上每月800元的护林员补助及各项惠民补贴,他家人均年收入增加到6000余元。

 

特色产业走出致富新路子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一些村民抓住商机开起了农家乐。

贡山干部群众把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陡坡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复垦复绿等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怒江花谷”建设,全面推行生态护林员制、河长制、路长制、片长制,累计聘请生态护林员、护边员、地质检测员、护路员、河道管理员等各类管护人员7010人。

如今,贡山县以草果、中华蜂、羊肚菌、中药材、独龙牛、高黎贡山猪、独龙鸡为主的特色生态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山区农户走上了致富大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因数字而精彩——写在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之际
下一篇:打好种业翻身仗,“奶牛大省”山东出大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