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立芳)作为保障社会“夹心层”住房需求的政策性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一经推出就受到关注。特别是在北京这样房价高企的大城市,帮不少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与全产权商品房相比,共有产权住房由购房人与政府共享房屋产权,以此来降低购房成本。价格打折的共有产权住房,如何让“夹心层”住有宜居“不打折”呢?
销售状态差异大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放弃了。”3月29日,原本是北京共有产权住房申购者周霖(化名)选房的日子,不过她并未现身选房现场。
周霖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自己申购的这个共有产权住房项目位于北京房山区稻田地铁站附近,单价2.86万元/平方米,个人产权份额比例为85%,是迄今为止位于郊区的共有产权住房项目中,距离城区最近的一个,户籍在城六区(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的无房家庭也可以申购。再加上是现房销售,使得该项目在申购未启动时便受到颇多关注。项目共提供房源1150套(面向京籍843套,非京籍307套),最初申购家庭超过10000户,最终经过审核后有7432户家庭参与摇号。
不过,当记者3月29日上午来到上述项目的选房现场时却发现,想象中火爆的场景并没有出现。记者到达的时段按计划有200户申购者要进行选房,但到场的选房者却不超过10人。截至3月30日选房结束,1150套房源还剩下近800套。
这与记者此前在另一个共有产权住房选房现场看到的情况截然不同。2020年12月26日,在位于海淀区的共有产权住房项目金隅凤栖家园选房现场,等待选房的申购者在室外排着长队等待。虽然该项目售价为4.48万元/平方米,个人产权比例70%,为目前北京入市的共有产权住房中单价最高者,但仍未阻挡人们的购买热情。选房结束后,2848套房源仅剩下30套左右。
职住难平衡导致弃购
如此大的差异并非存在于个别项目。自2017年北京推出共有产权住房以来,在去化方面,“分化”可以说是关键词之一,直接体现为城区或靠近城区的项目受到追捧;而远郊区项目则乏人问津,弃购率居高不下。
“我曾经非常期待这个项目,位置在五环边上,离地铁不远,而且距离我工作单位只有一小时出头的地铁车程,因此2020年7月启动申购之后我就第一时间申请了。但是后期经过了解发现周边配套很差,可以说几乎没有。由于担心未来孩子上学问题,纠结了很久还是放弃了选房。”周霖对记者说。
周霖告诉记者,近两年来自己一直在关注共有产权住房,曾申购过三个项目,但都因距离远、配套差等原因而放弃选房。她表示,户籍或社保在东城区、西城区的人想买共有产权住房很难,因为本区没有土地建设,房源全指望外区“支援”。但是临近的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申请家庭众多,房源难以满足本区无房家庭的需要,因此东城、西城的共有产权住房源多调剂自更远的郊区,交通和配套都相对无法保障,很难实现职住平衡。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对记者分析,郊区共有产权住房普遍存在的销售率较低问题,核心就是产品问题,在于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客户需求。比如,普遍执行的建筑面积不大于90平方米的规定不能满足有些申购者的养老改善需求;部分项目的价格与周边限竞房相比不具有竞争力;部分项目在交房时暴露出质量问题等。
提“质”行动进行中
如何才能促进共有产权住房供需平衡,让共有产权住房在解决住房困难家庭问题,实现住有所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是要做到优化区位和保障品质,保障住房困难家庭住有宜居‘不打折’。”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助理总监罗异铿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政府在规划设计和土地出让时,需要平衡好商品住房用地和共有产权住房用地的关系,不能一味地把好地块都拿来用作商品住房,需要统筹安排二者比例、优化布局,充分考虑申购家庭的就业区位,重点推进城市更新地区和轨道交通站点、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周边区域的房源筹建力度,确保职住平衡;另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确保共有产权住房真正做到与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的品质保持一致。
据了解,随着政策不断完善,共有产权房住房提“质”行动已在进行中。今年年初,北京市住建委就发文表示今后将把打造宜居精品保障房作为共有产权住房的发展目标。
2月22日,北京市住建委正式对新修订的《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宜居建设导则(试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记者梳理文件发现,对比老版建设导则,新修订的建设导则对人们普遍关心的户型面积、层高等标准均进行了提高。在住房设计上,还将家庭代际和二孩、适老性等新需求考虑在内。公开征求意见期结束后,北京市住建委再度发布公告称,已酌情采纳或部分采纳收到的关于共有产权住房选址、套型配比、智能化管理等建议,并将施工质量监管、共有产权住房申请退出机制问题等建议转达相关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