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多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至少八省市提出“十四五”期间创建目标

2021-03-11 11:13:09    经济参考报

随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的确立,作为科技领域竞争重要平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也日渐升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大力促进科技创新,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近日包括成渝、西安、武汉、南京、济南、杭州等多地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业界专家表示,“十四五”期间新一批国家科学中心势必在全国进一步落地。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截至目前,中国已批准在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深圳建设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据记者了解到,目前至少有八个省市提出“十四五”期间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各省市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早在2020年12月2日,湖北省委全会提出了“争创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0年12月4日,四川省委全会提出了“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近日南京、济南、杭州、兰州、沈阳等地也提出“十四五”期间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济南为例,其制定出台的《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长期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面起势,聚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件,全面打好坚实基础;到2030年高标准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2035年济南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走在全国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2月25日,科技部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支持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制定成渝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专项规划,重点支持布局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长江流域地表过程与生态环境模拟实验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建设川藏铁路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专家们认为,从两会期间审议的“十四五”规划草案释放的政策信号,以及地方目前争创的情况来看,未来“十四五”期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在地方进一步落地。

“为发挥国家科学中心创新潜能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建议未来建设时要加强顶层设计,秉承开放创新理念和加强科技金融支持。”赛迪智库科技与标准研究所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室主任曹方表示,应从国家层面,设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领导小组,协调多部门力量,对未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科研布局、具体措施等方面进一步细化调整,集中资金、人才、信息、数据以及政策等创新资源要素针对国家战略科学问题予以攻关。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表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价值巨大。首先,这是科技领域新型举国体制的尝试,有利于从国家层面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科技前沿领域保持专注度、集中度;第二,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吸引全球人才来中国聚集、交流、共同研发;第三,国家科学中心体现了国家对科技的高度重视,是科普的最好方式,也是倡导尊重科技社会风气的重要方法,将有利于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投身科学前沿研究。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一个从硬件到软件、从人才到设备的全面系统的配置过程,所以其建设切忌一哄而上,而是要围绕国家科技战略整体布局,做好规划,尤其是要避免重复建设。”朱岩建议,从建设内容上,各地要在国家战略指导下,根据自身的人才、技术、市场优势,合理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建设方式上,硬件的投入相对容易,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基于国家科学中心的人才聚集效应,所以体制机制建设才是重中之重;从建设范围上,中心要独立运作,但也要形成外围的大量配套,从而做到以技术建中心、以中心促产业基础技术、以产业基础技术带动产业生态、以产业生态提升促进经济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补短板提质量 加快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下一篇:聚焦碳达峰碳中和 环保产业迎发展新机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