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依托乡村闲置民居进行改造再利用的民宿业快速发展,民宿设计成为国内建筑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一些乡村民宿经过设计改造,既保留了民居的古朴之美,亦适应了现代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整体发展。
挖掘民宿文化特质
最初,民宿指的是一种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家庭旅社:主人将家中闲置的房间整理装修,作为客房供游客居住,同时,主人也会住在房子里,与游客共用客厅、餐厅和厨房。这样的住宿空间不一定很大,却一定很接地气,不拘一格。游客以家庭客人的身份被接纳;民宿主人往往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房屋的拥有者,可为客人讲述民居及周边社区的历史与故事,由此形成独特的“主人文化”,使民宿空间更加亲切和个性化。
如何在空间设计中体现民宿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质?留耕堂民宿或许提供了一种思路。留耕堂位于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曾是清代制墨大家詹成圭的孙子詹国涵的宅第,由于历史变迁,古老的建筑闲置已久。如今,租用留耕堂民宿的也是一位热爱徽墨文化的江西人。他在虹关村居住多年,并在村中设立制墨工艺体验工坊,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成为虹关村的一分子。因此,设计师在改造中,一方面尽力保留老建筑的主要历史信息,保持徽州古宅的空间精神;另一方面,注重体现留耕堂新老“主人”的情怀。正堂是原建筑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有点题之用,也是彰显主人追求和品位的重要载体。改造后,新正堂成为读书室,原来两侧的居住空间成为画室和茶室;正堂高处的匾额“留耕堂”仍居于原处,成为整个空间的精神原点。在局部区域,设计师引入艺术元素以强化民宿个性特征。比如,在餐厅中,以徽墨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壁画,既体现了民宿文化特色,又活跃了空间氛围。
应当认识到,民宿不只是供游客简单休憩的驿站,更是拉近游客与地域文化距离的桥梁。深入挖掘民宿文化特质,以设计语言彰显民宿个性,才能使民宿更有人情味,使旅行更有记忆点。
充沛地域风土气息
民宿与民居有着天然联系,可被视作民居的一种延续。所以,无论是改造还是新建,民宿都应同民居一样,尊重当地生活方式、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特质,以留住具有浓郁风土气息的地域之美。
民宿建筑外观往往影响人的第一印象,亦是展现地域精神的重要载体。许多优秀民宿都选择在外观设计上与周围民居环境相融。比如,为与四周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群相和谐,设计师选择将浙江桐庐云夕深澳里民宿门厅入口的墙面刷成纯白色,并搭配黑色屋顶;同时,卵石墙体、门前的水景和石景,又使之与普通民居不同,富有现代美感。
本地材料与传统工艺的活化利用,也诉说着地域精神的传承。比如,山东威海王家疃村柿园民宿建设中,设计师以当地垒石工艺砌筑墙体,以传统木构工艺建造凉亭,既展现了自然朴实的手工之美,亦回应了胶东地区传统民居的形式语言。石墙、木亭、柿子树及新增的水景,共同展开了一幅富有北方特色的乡野图卷。
民宿室内设计也应对当地风土人情有所回应。当下,一些民宿的室内设计过于城市化、模式化,虽然在使用上满足了顾客的舒适度,但室内环境与建筑周边环境反差强烈,易有违和感。所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师应当在家具、床榻样式和装饰陈设上下功夫,让人有“回乡”之感。比如,设计师进行山西沁源韩洪沟老村民宿的室内设计时,就沿用了当地传统土炕、土墙、粗犷的原木家具样式、暴露木材和草本的屋顶等,同时通过改造升级对其进行当代审美转化,结合当地的色彩特点,营造出特有的厚重感。
融入自然山水格局
中国传统村落之美很大程度上在于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无论民宿是朴素的农家乐式,还是豪华的度假酒店式,都应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基本设计原则。
从民宿选址设计来看,不仅要考虑用地性质、朝向等基本条件,还要注意民宿与场地的关系,顺应自然山水格局。重庆垫江巴谷·宿集项目在设计中就充分利用了场地的自然朝向,将主要客房建筑布置在山的南侧和东侧,贴近山脚,既使客房获得了良好的日照和景观视野,又减少了建筑对中心区域稻田的影响。
经营需求要求民宿应当保证足够的客房数,但有时会导致民宿建筑体量过大,难与周围场地环境相融。对此,或可采用分散式布局,或可适当降低层高,或可利用体型的前后错落减少体量的压迫感,或可将建筑下沉为覆土建筑……总之,好的民宿往往让位于自然,不与环境抢戏,在适度表达自我的同时,与周围环境相谐适,成为将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南京苏家原舍民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设计师充分尊重场地的高差和周边景观元素,建筑高低错落、开合有序,对外与大山水环境相协调,对内形成了舒适的庭院空间,满足了使用者远观风景、近享闲适的诉求。
巴谷·宿集项目中,多个建筑也以一种半隐身的状态呈现。比如,位于田边的餐厅是一座隐藏于地下的覆土建筑,屋顶被重新开辟成水田,种植水稻。建筑消隐于田间,最大程度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又如书店的设计,隐藏在树林边缘,从地方民居屋顶转译过来的新屋顶檐口压得很低,这也是当地民居的一种特殊形式。屋顶为青瓦,与周边植物及背后的山林形成一种色调上的和谐,建筑也因此融入自然。
民宿是承载人文个性与乡情乡愁的场所,是展现传统工艺与地域文化的场所,是糅合主观设计与客观自然的场所。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民宿的空间美学。需要注意的是,当前部分民宿依然存在体量过大,难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建筑和室内设计酒店化、同质化,难以体现地域风格等问题。民宿之美,在小、在真、在朴拙、在融洽、在“天人合一”。民宿空间如何平衡大与小、新与旧、整体与局部之美?值得设计师深入思考。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