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棵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人家评价“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社会教育因素:对于我国古代的一则寓言“画蛇添足”,大家都十分熟悉,它教育我们做事情要按部就班、适可而止,多余的事情不要做。或许我们习惯了按部就班,而害怕把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费力不讨好。人们也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件作品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模仿得越“像”越好,而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课堂教学原因:有的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素材,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将一件或者几件课前准备好的范作置于讲台上,或让学生将老师示范的方法步骤一一对应。比如有的老师教孩子们捏泥人,整个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泥人作品和了解泥人的发展历史,再演示泥人的制作过程,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每一个示范步骤,然后让学生分组,每个组发一块事先揉好的泥巴,让学生按照老师示范的方法步骤制作自己的作品,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动了手,也完成了一些作品,最后进行一个作品展评,并指出每件作品跟老师范作的差距,以及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样一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的美术制作课,大家看来如此上法应该无可厚非,实则因为老师过多而且严格的要求把学生思维限制住了,把学生训练成了临摹机器,将孩子们本来具有的天赋以及创造性在不经意间给抹杀掉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啊!甚至有的老师为了强调课堂秩序而一味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纪律,把本应该气氛活跃的美术课堂管理得看似“秩序井然”,实则造成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合作。
三、家庭影响:好多家长都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安分守己,用“枪打出头鸟”来警戒孩子,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谨小慎微的接班人。有些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或者把孩子送到各类辅导班,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特长”,将来不会比别人的孩子差。一些孩子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加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和要面子,孩子的成绩有时会成为家长相互之间攀比的因素。我们经常听到大人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人家某某家的孩子画的动物就跟活的一样,你看看你画什么都不像……”“像”的确是一种基本的造型能力,但是家长的引导却是“事与愿违”,这样做的结果是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发展。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可塑性非常强,却很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社会、学校以及老师和家长展示给他们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按部就班。一旦“出格”则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抨击和不容,我们的后代还哪敢“随心所欲”的“轻举妄动”啊?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已经非常紧迫地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首先,我们必须从课堂教学开始,抓好对学生的审美创新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光凭是否“像”来评价学生作品的优劣,同时积极引导和大力提倡创新并表扬有所创新的同学;通过一些名人创新故事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热情;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通过一些企业或者名牌产品如何围绕创新来开拓市场、发展壮大的事例教育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只有创新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在课堂上不要片面追求课堂纪律,更应该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是最有生命力的,不要拘泥于现实中的形象特征,要大胆地想象、夸张、添加、概括……甚至变形,切不可抄袭临摹别人的作品。
同时,我们更要提醒广大的老师和学生家长注意,不要再用“画蛇”不能“添足”来限制我们的接班人,而事实上“画蛇添足”是多么的富有创意的表现啊!我们中国的“龙”和“凤”不就是“画蛇添足”的典范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随心所欲地创作,即便是画得“一塌糊涂”也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更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只有这样学生们想象的翅膀才会驰骋万里,我们的将来才会更有希望。
中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课对于陶冶情操、开阔思维、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王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