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峪乡村美绘项目”的壁画作品。受访者供图
“大水峪乡村美绘项目”的壁画作品。受访者供图
2017年,采风团在浙江桐庐现场写生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图片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的大水峪村,有一条涂鸦街,临街墙面上涂满了一幅幅多彩且充满想象力的壁画,构成村中纵贯南北的千米景观大道。走进这条大道,左右两面的主题壁画目不暇给,时尚的涂鸦与这个古民俗村落交织成一幅当代农村文化图景,让人忍不住沉浸其中。
这条涂鸦街,源自大水峪村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的“乡村美绘”创作项目,既是古民俗乡村在新时代中用艺术改造寻找发展之路的探索,也是美院教学与社会深入互动的探索实践。
文艺与生活紧密相连。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从很多美术实践来看,美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历史任务前可以大有作为。
画出心声 创作“独一份”美景
受周边环境影响,大水峪村发展“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有一定局限性,为了克服实际困难,充分发挥本村的自然人文环境优势,2016年乡政府和村委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启动了“大水峪乡村美绘项目”。
“当时我们系里、院里都非常重视这个项目,觉得这是一次非常好的社会互动。”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材料工作室主任、壁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吴啸海教授说,“近距离地看国家政策如何在基层执行落实,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接触不到的。”
在“美绘项目”的这些壁画中,有一幅《鸡毛信》引人注目,每天在这幅壁画前,墙面主人都会自当向导为游客介绍,他说:“你看!这画的是我。”
这家墙面的主人是一个老羊倌,在创作前,吴啸海带着创作队伍问他:“希望我们在墙上画什么?”一辈子放羊的经历,让他选择画放羊,于是以老羊倌为模特的壁画作品《鸡毛信》就被创作出来。“鸡毛信”里面民兵的形象画成了他现在的形象,小羊倌的形象,画成了他小时候的形象,看着这幅画,老羊倌开心得不得了。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要懂得倾听村民的心声,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变成他们看得见的美丽图画。”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一线教员,吴啸海在带队“乡村美绘”项目时,积极和村民互动,在创作之前,先去听村民怎么讲、怎么想。于是一幅幅既让村民看得懂、又让村民喜欢的壁画被创作出来。“这样一来,这些作品摆在乡村的壁面上不仅能感动村民,对游客来说也是艺术创作的‘独一份’。”范迪安说。
面向生活 文化“照”进千万家
2020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中国美术界举办了“聚焦脱贫攻坚、走向小康生活”系列活动。美术家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文艺创作的才华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多种形式,参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之中。
“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各地层出不穷,这正是美术界引导广大美术工作者聚焦脱贫攻坚,用画笔描绘人民、记录时代的响应成果。2017年以来,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中国精神·中国梦——美丽乡村行” 写生采风创作活动,已走过江西老区、甘肃陇西、浙江桐庐、云南勐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福建五夫、四川雅安等地,这是美术界组织美术家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也是文艺工作者自觉面向生活的创作探索。
把优秀的美术作品送到贫困山区去。范迪安说,这不仅是把美带到贫困地区,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家的行动,在“扶贫扶智”的工作中能够有所助力。
艺术可以美化环境、美化心灵。走进乡村、走进贫困地区,用艺术知识和才华服务脱贫攻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变成看得见的美丽图画。
到去年,持续了三年的“大水峪乡村美绘项目”终于显现成效,在大水峪村这条千米涂鸦大道上,不时会有游人流连驻足,古老的村落因公共艺术的介入而焕发出新的色彩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