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痴迷中国传统文化的刘俊坡发现了古老简牍上面的汉字之美,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那些散发着迷人的、独特的文字在刘俊坡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来,刘俊坡以自己的韧性和悟性让简牍文化知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传承。
多部简牍知识著作
刘俊坡潜心简牍文化的研究与简牍书法的创作,各类著作二十余部。其中,所著《中国简书源流典集》(十卷)是中国第一部探究简牍书法源流的工具书,也是一部展现着全新的文化视角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的工具书;《中国简牍书法文化》提出了简牍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所在的新命题,对简牍文化的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填补了中国简牍研究的空白,在思维深度和体系建构等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中国简牍知识辞典》是一部荟萃了简牍历史、发现、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性辞书,系统阐释了简牍典型内容、简牍墨迹知识、简牍常识等三方面内容,从资料的汇集到分类梳理、从分条列目到诠释解答,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简牍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百年简牍研究的一次浓缩;《秦简书法学习指南》则填补了秦简书法学习技法的空白。
俊坡简牍体列入北大方正字库
刘俊坡提出中国书法的滥觞期是春秋中期至汉文帝时期,并对期间的简牍墨迹进行分段研究,提出了“三体分段说”和“简牍母体说”,总结出书法演变的轨迹为“春秋或体”“战国俗体”“秦汉古隶”三个重要阶段,并以楚简为典范,对简牍墨迹的笔法提出了“简牍六法”的概念,六种笔法分别为:玉箸法、飘带法、蝌蚪法、柳叶法,垂露法,折股法。总结出简牍墨迹:“夸张绮丽、飘逸潇洒、诡异神奇”十二字风格特征。
2014年,字体被命名为“俊坡简牍体”正式进入北大方正字库,将古老的汉字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手法积极相融,将传统的经典与时代的审美取向及个人的审美追求相结合,促进了字体的创新,丰富了字体的种类。对简牍体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命题,把汉字书法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他所编写的《刘俊坡隶书字帖》共有9000余单字以汉代张迁碑和石门颂结体为构字基础,以简牍墨迹的蝌蚪法和玉箸法为书写造型元素,字体内敛外放,典雅自然,有着含蓄蕴藉的审美情趣。字体以拙补为主要基调,结体巧妙大方自然,不激不厉。整体效果显得沉雄厚重,灵妙朴素,既有汉代庙堂遗韵,又蕴含汉字审美自觉的浪漫气息;《刘俊坡简牍书法字帖》(五册)被中国青少年教育学院指定为青少年教育读本。
简牍艺术馆让简牍文化后继有人
2019年,由渤海理工职业学院建立的“刘俊坡简牍书法艺术馆”,让刘俊坡的“简牍文化”在学校绽放精彩。艺术馆的成立旨在给理工科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同时也为刘俊坡提供了一个继续整理、挖掘藏在简牍背后的民族记忆的平台。(范凯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