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君子乐陶

天 明    2020-03-20 10:33:44    北京晚报

河南郑州小双桥朱书陶文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陶尊

这是一件盛酒的祭器,尊上刻有符号,可能表示高耸的树。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国人就形成“天地、人、神”三界的世界观,巫师则是往来于三界之间,沟通人神的使者。在巫术世界中,山和树都是通天天梯,巫师借助天梯上天入地,上达民意下传神旨,让神赐福于民。此刻符当有天梯的寓意。这是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因种种条件限制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黑陶尊

有研究者认为,此陶尊是一个合体图画会意字,表示日、月、山。也有人认为这是“炅”(热)字,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之下有五峰耸立(一说海水);或者是“旦”字,一个永恒的圆,从山峰云端或汹涌的大海波涛中升起。可以看出,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由图画符号演进而来,后由史官或巫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表意文字。类似的符号在不同的地点发现了三个。整体上还属于图画,但是造型规整,线条劲炼,讲究对称,已经具备了书法美的一些特征。

有关汉字的起源,主要存在“八卦说”、“结绳说”、“书契说”和“仓颉造字”的传说,后来还出现了“汉字西来说”和“文字多源论”等观点,但没有任何一种说法成为最终定论。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没有结论也是一种结论,符合汉字神秘、神奇、神性的特点。目前已知最早的、系统的、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其实甲骨文之前,尚有不系统、不成熟的文字存在。甲骨文是锲刻文字,而出土于河南郑州小双桥的朱书陶文,则是目前所发现的商代最早的书写文字。这些陶器表面书写的“朱书陶文”,约有8个字,因文字没能连缀成文,暂无法释读,理解大意。书写在陶缸表面的绳纹之间,书写用的工具是毛笔,颜料为朱砂。字体颜色鲜艳如初,字迹工整,书写流畅,笔划规范,造型优美。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种”测年资料,河南郑州小双桥遗址相当于公元前1435年-公元前1412年,距今3400多年。

中华文明的起源,正是由最早的原始陶文(刻划符号)发展形成了汉字。实际上,陶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邮陶文等,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已具有一种“标记”和“表号”的性质,被认为是汉字的最早雏形;第二种是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几个字,大多是印文,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语和年月等。广而言之,陶文化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前,则称为先陶文化,通常是指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尚未拥有制陶技巧的史前人类所产生的文化,纯粹以渔猎维生。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最主要的文化遗存之一,就是原始陶器——素陶和彩陶。陶器几乎是在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之后,就开始在各民族和各种文化中产生和发展,原因很简单,人们在用火炙烤泥土的时候,意外发现陶土会变得十分坚硬,这就出现了陶器,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器具。

陶文是文明的起源,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需要强调的是“文明的起源”,到底这条线应该划在哪个历史阶段才算合适?文明起源的唯一表现形式便是“文字”的出现,“文字”的出现也就是“文明”的起源。文字是人类真正的创造,是惊天动地的创造,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在文字产生前,一切物质基础均是文字产生的铺垫,文字产生后,物质便是精神的产物。原始先民终于从具象思维走向了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走向了理性认识,从而迈进新时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80多家博物馆恢复开放 一级博物馆19家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诗书——春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