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6月底、7月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和山东解放区,发生了一个在当时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的主力东江纵队,从广东大鹏湾租用美国军舰北撤山东解放区的烟台市。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了解东江纵队北撤的历史,研究和总结东江纵队北撤的重大历史意义,能使我们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发展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一、东江纵队是坚持华南抗战的一面旗帜
广东东江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10月21日侵占广州,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战,一触即溃,东江下游和广州地区迅速沦陷。日军登陆大亚湾的第二天,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按照党中央在东江敌后开拓抗日游击区的指示,召集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吴有恒和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开会,研究回东江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问题。10月24日,曾生、谢鹤筹、周伯明等香港地下党的领导干部带领一批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回到曾生的家乡惠阳县坪山,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中共东莞中心县委于1938年10月建立东莞县壮丁常备队和抗日模范壮丁队,1939年初,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随后沦陷。他们立即派出部队挺进香港、九龙地区,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独立大队,这是在日军侵占香港期间,港九地区唯一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现在香港地区的抗日纪念馆、纪念碑,纪念的都是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为主的抗日事迹和英雄烈士。
1942年春,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的指示,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中共中央指示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任命曾生为东江纵队司令员,林平为政治委员,公开发表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和领导人的就职通电,宣布这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
在抗日战争7周年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给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全体指战员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在华南沦陷区组织和发展了敌后抗战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至今已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使我党在华南的政治影响和作用日益提高,并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4月25日,朱德总司令在中共七大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中指出:“八年来,我伟大的中国人民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和敌人进行了空前英勇的、残酷的、可歌可泣的胜利战争,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为国民党当局所丧失的陷入黑暗的广大沦陷地区,逐步经过我们之手,收复过来,变成了光明的广大解放区,这就是华北、华中、华南三大解放区。”
在八年抗战中,东江纵队这支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孤悬敌后的人民武装,已发展为1.1万余人的队伍,1.2万余人的民兵,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投诚35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6500余件。开辟了总面积6万平方里、人口450多万的根据地和游击区,成为华南抗日战场的一面旗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东江纵队北撤是中国共产党和平建国政治主张的体现
东江纵队北撤山东,是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时中共方面做出的重要让步。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使中国获得了一个进行和平建设的有利时机。中国共产党主张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独立、民主、富强的新国家。而蒋介石集团则企图消灭共产党等进步力量,使中国回到战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蒋介石一方面加紧消灭共产党军队的战略部署,一方面装出一副要与共产党等党派和平建国的姿态,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建国,于1945年8月28日,由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组成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代表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在重庆谈判中,为了表示和平建国的诚意,共产党方面做出了多次让步。其中之一就是同意让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8个解放区,将上述地区的中国共产党武装部队撤退到苏北、皖北及陇海铁路以北地区。但国民党方面并不希望这些地方的武装力量与北方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汇合成更强大的武装部队。在东江纵队北撤的谈判过程中,国民党当局的这种意图被充分暴露出来。
国民党方面先是不承认广东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的存在,诬蔑东江纵队和华南各抗日游击队为“土匪”,先后调集8个军22个师及一些地方武装,对东江纵队等中共抗日武装进行军事围攻,企图在达成北撤协议之前予以消灭。1946年2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华南抗日游击队的功绩》专文,3月27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抗议进攻东江纵队》的社论,驳斥国民党方面所谓“广东没有中共武装部队”,只有“土匪”的谰言。中共中央发言人多次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诬蔑并进攻华南抗日武装部队的行径。
在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多次救护在当地遇险跳伞的英、美等国的盟军飞行员,引起在华盟军总部的重视。1944年10月,美军派出情报组找到东江纵队司令部,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东江纵队与美军正式进行情报合作。东江纵队为此建立了由联络处处长袁庚负责的一个特别情报部门,情报人员最多时达200多人,给盟军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被盟军总部认为“是美军在南中国最重要的情报站”。 ⑤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从日军的严密封锁中,抢救出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胡绳、夏衍等民主人士、文化人士七八百人,同时抢救出来的还有英、美、荷、比、印等国际友人近100人。这些中外人士中的许多人纷纷表态,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方面对东江纵队等华南抗日武装不承认的态度和各种诬蔑。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和民主人士、盟军人员、海外舆论以铁的事实揭示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承认华南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等抗日武装力量。经过激烈的谈判斗争,各方代表于1946年5月21日最终达成了广东中国共产党武装人员北撤烟台的具体协议。协议规定,广东省内东江以南、东江以北、广东北部三个地区的中共抗日武装人员2400人,以东江纵队的名义,于6月25日前,在大鹏半岛集中,由美国军舰运到山东烟台。不撤退的武装人员予以复员处理。这个协议的条件对中国共产党方面是非常苛刻的,但为了和平,为了顾全大局,中共代表在协议上签了字。根据这个协议,以东江纵队为主的华南抗日武装的骨干力量,要告别同生死、共患难的父老乡亲,离开自己的家乡故土和亲自开辟建立的解放区,从南到北穿越中国大陆大半个海岸线,开赴山东解放区。
三、东江纵队北撤烟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抗日武装力量会师山东
1946年6月29日下午14时,租用运送北撤人员的美军3艘登陆舰和1艘护航的驱逐舰驶抵大鹏湾沙鱼涌海面。18时左右,经国民党方面对北撤人员点名后,北撤部队开始登船。由于军舰不能直接靠上沙鱼涌的海滩,登船的人员在涉水的过程中队形变乱,一些不在北撤名单上的战士也涌了上来,一些往船上搬运物资、文件箱的战士上了船也坚决不下去了。东江纵队的指挥员迅速与美军负责运输的指挥官沟通,说服他同意可以多上些人。6月30日早上,美国军舰启航出发,驶往山东解放区的烟台港。
为了迎接东江纵队的到来,华东局、胶东区、烟台市做了周密的准备工作。胶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老区,烟台是当时共产党掌握的最大的海港城市。中共中央于6月11日电示华东局准备好北撤部队的驻地。6月14日,陈毅电复中央:“周真文电悉,东江纵队北移已要胶东准备驻地和欢迎。”
1946年7月5日早上,装载北撤队伍的3艘美军登陆舰和1艘护航的驱逐舰驶入烟台港。此时的烟台港码头上,站着胶东区和烟台市的党政军负责人,站着前来欢迎战友的八路军山东军区第6师的指战员,站着密密麻麻的欢迎群众。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第一个攀下弦梯上岸。胶东行署主任曹漫之,胶东军区副司令员王彬,八路军山东军区第6师政委仲曦东,副师长刘涌,烟台市代理副市长徐中夫等党政军首长立即迎上前去。东江纵队的指战员登岸时,军乐声、锣鼓声、鞭炮声同时响起,欢呼声不绝于耳。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它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值得纪念的时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分别在不同地域打击敌伪、开展武装斗争。抗战胜利后,按照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山东八路军主力和山东军区司政后机关在罗荣桓率领下挺进东北。新四军军长陈毅率新四军军部和部分主力于1945年10月北移山东临沂,与山东八路军会合,中央决定将新四军军部和八路军山东军区合为一个指挥机构。1946年7月5日,曾生司令员率东江纵队主力和华南其他抗日武装及地方政权的部分骨干力量在烟台登岸,标志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主要的三支武装部队实现了胜利会师!在7月7日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委饶漱石与张云逸、黎玉、舒同联署的致曾生将军转东江纵队全体指战员慰问电中,明确指出:东江纵队“终于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封锁,而远渡重洋得与我山东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会师,此实为我党我军之一伟大胜利。”东江纵队在沙鱼涌登船时,实际上船人数已超过2400人,在烟台驻扎后,经详细核实,北撤到达烟台共2583人。
得知东江纵队安全抵达烟台的消息后,山东各地党政军民纷纷致电慰问和表示欢迎。《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向东江纵队全体指战员致以热烈慰问和欢迎,向山东军民简要介绍了东江纵队的光荣历程和抗日功绩。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热河军区司令员肖克等,均向东江纵队致电慰问,并以继续奋斗、争取中国人民解放相勉。
四、北撤人员充实和加强了华东革命队伍的力量
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后,中共中央决定北撤部队归属华东局和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直接领导和指挥,并确定了“保存华南骨干,提高干部质量”的方针。9月10日,华东局决定对北撤人员进行全员培训。1946年10月下旬,曾生、王作尧、杨康华、谢立全、谢斌等同志率领军政干部、妇女干部和勤务人员1100余人及编入教导团的指战员约1000人,开往华东军政大学编队入学。林锵云、罗范群、刘田夫同志率领地方干部170余人进入华东局党校学习。200多名专业技术干部,分别进入通信、卫生、情报等专业学校学习。还有少数有专长的同志没有到临沂参加培训,直接分配去了急需的工作岗位。
担任华东军大第5大队政治委员的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回忆:“经过军大半年的学习训练,全体学员在政治觉悟、阶级立场、群众观点、思想作风、政策水平、战争观念、军事理论、作战指挥、军事技术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组织纪律性大为加强,部队的正规管理教育基本建立起来了,是从游击队提高为正规军的转折点,为后来组建正规野战部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江纵队北撤人员中知识分子多,华侨多,在当时文化人才紧缺情况下,给华东军政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血液,做出了知识分子干部特有的贡献。
东江纵队的港九大队里有不少青年知识分子,其中会英文等外语的人在当地称为“番书仔”。东江纵队北撤时,组织上决定抽调港九大队一批会英文的“番书仔”随队北撤。到烟台后,这批同志很快被分往各地,成为华东局、军队和地方有关外事部门的翻译人才。其中谭志刚等5名同志,分配在烟台市外事办公室工作。谭志刚在烟台工作期间,参加了著名的“杨禄奎事件”谈判的翻译工作。
1947年3月,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期学员结业,组织上从东江纵队的学员中抽调了29名同志分配到华东军区司令部测绘室,担任测绘和印制地图的工作。当时正处于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的前夕,为做好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准备,粟裕要求抓紧印制鲁西南和鄂豫皖三省1:5万地形图,并在此基础上编绘战役指挥用图。军测室迅速组织力量,突击两个月完成了任务。此后在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之前,测绘室按野司的指示,绘制印刷了大量的军用地图,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华东军大和华东局党校学习的北撤人员中,有30名同志被秘密南调,分别从青岛、大连、日照化装乘船经上海、香港返回广东,开辟华南的新战场。他们在后来发展起来的广东各部队中,大多数担任团以上的领导干部,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广东做出了贡献。
东江纵队对华东野战军特种兵学校和特种兵纵队的建立,也做出了重要的人才贡献。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在鲁南战役中歼灭了国民党全副美械装备的整编第26师和被称为“国军精华”的机械化第1快速纵队,缴获了大批火炮、坦克、汽车等装备。华东野战军决定成立特种兵学校,为准备建立特种兵纵队培养干部。上过大学的东江纵队第3支队政委、华东军大第4大队第3队党支部副书记曾源,调任特种兵学校政治处主任,东江纵队的学员中有68名干部学员选入该校学习,成为组建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的的骨干。
1947年5月,东江纵队在华东军大第4、第5大队的干部学员毕业分配工作,除留下480余名干部准备组建两广纵队外,华东局调出北撤的590余名干部安排到华东区机关、华东军大、各野战纵队和山东省党政机关工作,充实和加强了华东党政军干部的力量。
五、组建两广纵队的重要战略意义
1947年2月底,莱芜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央军委决定以广东北撤山东的部队为基础,组建两广纵队。两广纵队的成立,对于鼓舞华南人民开展反对蒋介石统治集团的斗争、瓦解争取华东战场的国民党两广籍部队官兵、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解放全中国而准备解放华南的决心,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华东野战军在莱芜战役中全歼了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的北线兵团3个军,其中的第46军是国民党的原桂系部队,有大量的两广籍官兵被俘虏。华东局决定以两广纵队的名义,拨新解放战士2000人、渤海区新参军战士1000人给东江纵队教导团,准备成立两广纵队。
这时华东战场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蒋介石集团在其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的战略被粉碎后,改为向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国民党先后调集24个整编师,从1947年3月下旬开始,向鲁南解放区首先发起进攻。在这种形势下,华东军区决定华东军大等单位向渤海区转移,并指示曾生等同志,在转移到渤海区后,即开始组建两广纵队。
1947年8月1日,两广纵队成立大会在渤海区滨县曹家桥隆重举行。曾生司令员、雷经天政委在成立大会上讲话,宣布两广纵队成立。大会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成立宣言》,庄重宣告:两广纵队全体指战员高高地举起了毛泽东的旗帜,坚决完成在伟大的爱国自卫战争中所担负的任务,忠诚切实地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全部力量。为解放两广,解放华南,解放全中国而奋斗到底!
成立大会当天,华东局、山东省参议会、山东省政府向两广纵队全体指战员发来祝贺电,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军区暨边区政府,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总政委林彪、副总政委罗荣桓,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等各地党政军机关和负责人,也纷纷致电祝贺。这些贺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宣示了人民解放军要在中共中央领导下解放全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树起广纵旗帜对鼓舞华南人民和争取国民党两广籍官兵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东江纵队北撤后,东江解放区便被国民党政权所统治,离开了子弟兵的人民群众,在反动政权镇压和盘剥下,日夜盼望着东江子弟兵早日打回广东。两广纵队的成立,对于在华南坚持斗争的党组织、人民武装和华南人民,是一个极为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消息。
两广纵队在成立《宣言》中向两广籍的国民党军官兵发出呼吁:望你们当机立断,毅然退出内战——或放下武器,或战场起义。两广纵队成立后,华东各大战役的两广籍解放战士大都拨给了两广纵队,就连华北战场上晋察冀野战军解放石家庄时获得的1个营两广籍战士,也拨给了两广纵队。
1949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把平津战役中原傅作义部一个师八九千人的广东兵成建制划给两广纵队,编为两广纵队第2师。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整编时,纵队都改成了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根据党中央的意图明确说:“两广纵队的名义保留到两广,有号召作用。”两广纵队的旗帜一直保留到两广解放,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刘少奇、朱德、叶剑英等中央首长和华东局在筹建两广纵队时,对两广纵队的建军方针和任务有明确的指示,要求两广纵队在战斗中发展成为一支万余人的战略性野战部队。
两广纵队成立后,参加的第一次实战行动是鲁西南运动作战,历时两个月,战斗足迹遍及豫北的太康、宁陵,鲁西南的成武、定陶、甄城、菏泽、金乡、巨野、 郓城、东平、肥城、长清、平阴等10多个县。
两广纵队在华东战场参加了三个大的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豫东战役自1948年5月下旬开始,至7月上旬结束,分开封战役和雎杞战役两个阶段,两广纵队参加了这两个阶段的作战,并在战后又参加了津浦路破击战。在整个豫东战役和津浦路破击战中,广纵行程1300余公里,战斗足迹遍及苏鲁豫皖22个县,牺牲63人,负伤203人,胜利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
豫东战役结束不久,两广纵队于1948年8月20日奉命从河南柘城县出发,于9月9日到达山东汶上县待命,参加济南战役。在济南战役中,两广纵队的任务是独立担负攻击济南外围长清县城。华野西线集团给两广纵队的命令是:于9月16日完成对长清县城的包围,在4天内全歼守敌。两广纵队于这一天18时发起进攻,至19时30分全歼长清守敌,解放了长清,提前3天半完成了任务。在攻克长清县城的战斗中,广纵歼敌1914人,牺牲27人,负伤116人。
济南战役结束不久,两广纵队于1948年10月奉命进入淮海战役准备阶段。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在淮海战役中,两广纵队英勇作战,完成了战役3个阶段上级布置的战斗任务。牺牲184人,其中排上干部24人;负伤735人,其中连以上干部42人;伤亡占作战部队总人数约30%,战斗连队连职干部伤亡达60%。胜利是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
1949年初,两广纵队奉第三野战军命令,由虞城经徐州、淮阴,于3月4日抵达江苏省台东县,列入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序列,准备参加渡江战役。
这时,中共中央决定部署第四野战军担负解放华南的战略任务。3月5日,中央军委电令将两广纵队从第三野战军划入第四野战军建制,随四野南下去解放华南。
从1946年7月5日东江纵队北撤到达烟台,到1949年3月5日两广纵队转隶第四野战军,整整两年8个月。在这32个月的日夜里,北撤的将士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山东大地上学习、战斗和生活。在他们心里,山东是自己的又一个故乡,山东人民就是自己的乡亲。他们曾深情地说:“我们这些参加北撤的东江纵队老战士,来到山东两年多了。从胶东到鲁西南,从渤海到沂蒙山,我们吃的是山东老乡用汗水浇灌出来的高粱、苞谷和小米,我们穿的是山东老大娘千针万线缝制的棉衣棉裤和船头鞋;打仗时,是山东老乡推着‘鸡公车’把粮食、弹药送到我们的阵地,又是山东老乡千辛万苦把我们的伤员抬到后方医院。……我们早已把山东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把山东老百姓看作自己的亲人。”
1949年7月,两广纵队在第四野战军的指挥下渡江南下,参加解放两广、解放华南的作战。这时的两广纵队,已经从东江纵队北撤时的2583人,发展为辖2个师4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共13600余人的野战部队,实现了两广纵队成立时党中央和华东局关于建立一支万余人战略性部队的目标。
(作者系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