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名单中,刘伯承工厂旧址赫然在目。刘伯承工厂原名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坐落在上党古城东南约2公里的地方,是我国唯一以军队将帅名字命名的军工厂。
一直以来,刘伯承工厂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随着档案的逐渐揭秘,人们才了解到中国军工史上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前方武器弹药吃紧,晋冀鲁豫军区所属的19个兵工厂接到上级命令,夜以继日地生产炮弹、子弹支援前线。为了提高弹药产量,1947年2月,晋冀鲁豫军区组织19个兵工厂开展了一场争创刘伯承工厂生产竞赛活动。
当时,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的规模是19个兵工厂中最大的,主要生产82迫击炮弹。工厂的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做引信用的铜料,是从农村收购来的铜钱、铜器;产品质量检验,靠的是一把把老旧的卡尺;工人们睡的是大通铺,铺上连席子也没有……在这种条件下,老一辈军工人的信仰与追求、血性与担当彰显得淋漓尽致。为了寻找敌机投下的哑弹,敌机每次轰炸时,别人都是隐蔽起来,工人田万喜却骑上自行车,追着敌机跑,为的是取回哑弹里的炸药;工人郝庆胜用硫化盐、苏打、碱面、水泥和铅丝为原料,成功制作了生产急需的焊条;工人潘发旺冒着生命危险,近距离试验炮弹的杀伤力……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兵工二厂创造了我国军工史上的一个奇迹:82迫击炮弹月生产量3万余发,生产竞赛活动期间共生产炮弹33万发,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军火支援。
1948年4月,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在长治大北街驻地,召开争创刘伯承工厂生产竞赛活动表彰总结大会,兵工二厂被评选为刘伯承工厂,奖励刘伯承司令员题词的锦旗一面。一个月后,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到工厂视察,亲笔题写了刘伯承工厂的厂名。
解放战争胜利后,淮海战役纪念馆曾有这样一段评价:“华北解放区参战武器82迫击炮及炮弹携带方便、命中率高、杀伤力大,深受前线各级指战员的欢迎。华北军工将与淮海齐名,永垂青史。”
如今,刘伯承工厂的字匾依然高高悬挂在旧厂大门上,那些铭刻着岁月痕迹的历史遗物,仿佛在诉说着老一辈军工人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的创业故事,他们的军工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