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进军阿里的英雄先遣连

2020-03-17 14:15:41    西藏日报

先遣连,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进入藏区的部队,第一支在海拔5000米以上驻守的部队,第一支非战斗减员人数达到50%的部队,第一支全连战士一次性全部荣记一等功的部队,是一支有汉、蒙、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7个民族138人组成的进藏先遣部队,其中,少数民族占40%。

1950年春,新疆军区为配合十八军进藏,实现“多路向心”进军的战略,组建了一个进藏独立骑兵师,准备从阿里进藏。因为对阿里情况不熟悉,再加上还要翻越海拔6400多米的昆仑山,军区决定委派一个先遣连进入阿里投石问路,负责侦察,设立据点等任务,以便后续部队进藏。为提高战斗力,独立骑兵师特意为先遣连配备了参谋、干事、翻译、机要通讯等专业人员,先遣连由曹海林任连长,李子祥任政治指导员,为加强领导力量,部队又选派了特级战斗英雄彭清云同志到该连任副连长,在第一团任保卫股长的李狄三同志任先遣连总指挥。

1950年8月1日,先遣连从新疆于阗县普鲁山村出发。沿途高寒缺氧、道路狭窄、气候变化无常,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部队到达赛虎拉姆大石峡时,行进变得艰难起来。峡壁陡峭连天,谷底水流湍急,道路狭窄,必须攀崖而过。山洪、滚石不断,令人防不胜防,短短的石峡,用了3天才穿越过去。接着,进入绵延千里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过此山必须经过海拔6000多米的库克阿大坂,高寒地带,坚冰挡住了前进的道路。李狄三同志便组织全连官兵挥镐挖冰,劈冰开路。由于严重缺氧,官兵的手和脸上的青筋爆起,皮肤变成了紫色,有人开始头晕、头疼、呼吸困难、口唇发紫,有的战士头痛难忍就用毛巾紧紧的把头裹起来,以减少头痛欲裂的痛苦。经过多日的劳动,终于挖出了一条通道,但冰面太滑,骡马无法通过,连领导当即作出决定,号召大家把皮大衣脱下来,铺在冰面上,骡马踩着“皮大衣路”小心翼翼地向前行进,战士们有的拉着马尾巴,有的扶着马背缓慢移动。饥寒交迫中窒息般的缺氧使有的战士多次昏迷过去,尽管如此,全连没有一个战士叫苦叫累畏惧退缩,大家怀揣着信念,相互搀扶,轮流背着昏过去的同志,举步维艰,覆冰前行。

穿过冰峰,部队在一个叫 “乱海子”的地方遭遇大雪,帐篷和人全部埋在雪中,同志们相互呼喊,相互鼓励,待大雪之后爬出雪堆。然而,在无垠的雪海之中行进没多久全连80%的官兵患上了雪盲症,个个眼睛红肿,疼痛难忍,泪流不止。怎么办?有人提议用雪球搓揉双眼可以减轻疼痛,可是用雪球揉眼,许多人眼圈周围冻裂的皮肤揉破后血迹斑斑,反而增加了感染的几率。也有人建议用熬雪冒出的热气熏眼睛,大家一试,眼球就像掉进辣椒粉里一样,痛得难以忍受,熏过之后,仍然是什么也看不清。后来又有一位蒙古族战士想出一个方法,用马尾毛编成遮光的防护眼罩。就这样,尚能看清道路的战士就戴着马尾毛编成的眼罩,牵着马吃力地走在前面,眼睛完全失明的战士便拽着马尾巴,跟在后面艰难而痛苦地前行。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人和马相依为命,马尾巴成为牵着战士走出雪源的生命线。

1950年8月29日,先遣连抵达藏北改则物玛区的扎麻芒保(今改则县先遣乡先遣村),届时天已黑,又遇鹅毛大雪,天地之间一片混沌,分不清哪是小山包,哪里是沟谷。此时,新疆骑兵师来电,要求“立即转入冬季备战,坚持到明春”,等待后续部队到来。为了生存,先遣连便开始挖地窝子作营房,此时的温度在零下30多度,地表冻结一米多深,官兵们就烧火烤地,边烤边挖,逐渐建成16间地窝子、6座马棚、40多个掩体、200多米交通壕和两座碉堡。由于大雪封山,后续物资上不来,官兵生活处于十分艰难的处境,他们开始缺衣、缺粮、缺盐,马匹也因缺料不能动用,连里每天只能吃两顿玉米面稀饭。为解决吃、穿的问题,他们组织打猎小组、打柴小组,用麻袋缝制衣服,用破毡片扎成鞋子,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共渡难关。天寒地冻、环境恶劣,加之在长期行军中许多战士体质已十分虚弱,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症:起初像感冒,后来又像疟疾,开始是感到饥饿难忍,一直吃个不停,也不觉得饱,然后是腹胀,几天几夜不吃东西,也不感觉饿,最后从身体的某个部位突然肿胀起来,全身肿得发亮发硬,直至皮肤胀破流黄水时人就不行了。医务战士用上仅有的药物也毫无效果。先遣连在扎麻芒保被风雪围困240天,因缺医少药、生活物资极度缺乏,该连在这里共牺牲了56人,其中,总指挥李狄三同志也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1951年5月29日,后续部队到达扎麻芒保和先遣连会师。

1951年1月30日,新疆军区转发西北军区党委嘉奖令,授予先遣连“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全连每位同志记大功一次,奖励“人民功臣”“解放大西北”纪念章各1枚。这支以李狄三同志为代表的先遣连英雄们,表现出了浓浓的兄弟情、不屈不饶的战士情,生动阐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本故事文字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巍巍青山存薪火
下一篇:解放军接管北平防务秋毫无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