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昌区珞珈山街武大工学部社区,武汉大学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劳动教育)正式启动。据了解,这是后疫情时代深化街校共建合作的一次有力实践。
对学校而言,旨在以课程教育为依托,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相融合,持续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而对于珞珈山街道,则是依托区域大工委,吸纳更多青年群体投入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
为何会选择武大工学部社区作为实践育人基地(劳动教育)根据地?揭牌仪式现场,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武大工学部社区作为家属区,其占地面积广,常住户及居民多,且多为学校退休教职工。将根据地设在该社区,是进一步加强街校联动机制,不断激发校园“后花园”活力的必要手段。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到的教育主要是在学校,通过课堂授课、阅读相关文献来获取知识,在与实际社会的接触和感知方面还不是特别深入……”作为出席本次活动的学生代表,揭牌仪式上,武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朱竹燕说,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劳动教育),为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最佳历练平台,通过主动参与服务性劳动,能够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心系社会、积极作为的担当精神。
当天下午,武汉大学青年学生在社区下沉党员的带领下,迅速开启“人生第一课”。放眼望去,近80余人身着“红色小马甲”,手持捡垃圾钳,穿梭在武大工学部社区的边边角角。
武大工学部社区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以“党员‘+’油,垃圾‘-’量”为主题,通过开展环保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下沉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导更多青年群体主动参与、宣传、践行垃圾分类。
据了解,当天下沉党员及青年学生共徒步“拾圾”近100公斤,并将垃圾分类放入相应垃圾筒,赢得不少居民婆婆的现场点赞。
“第一堂课以‘下沉党员’为师,与‘劳动’为友,收获满满!”活动结束后,满头大汗的朱竹燕笑着说。
接下来,武大工学部社区将继续依托“双报到”机制及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劳动教育),吸纳下沉党员和武大青年学生力量,激荡社区治理“源头活水”,打造以人为本、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该社区负责人表示。
武汉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屈文谦、后勤集团相关负责人,珞珈山街党工委书记刘丹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