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下简称湖南自贸区)正式获批,中国自贸区扩容至21个。
自2013年中国首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制度不断优化,在大胆探索中持续向全国各地复制推广,已形成“多点开花,多点辐射”的态势。
据最新发布的《湖南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湖南自贸区将在119.7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展自贸试验,含长沙片区79.98平方公里,岳阳片区19.94平方公里,以及郴州片区19.84平方公里。
湖南加盟自贸区试验体系,从其方位、对内和对外的布局来看,或将会成为中部省份的一道亮点。其已形成北岳阳、中长沙、南郴州的布局,并着力打造北衔长江经济带、南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合作投资贸易走廊。
对内,湖南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该举措高度契合国际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对外,湖南致力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的先行区,体现了中国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捍卫多边主义的责任担当。
积势蓄势已久的湖南,如何将“总蓝图”变为“实景图”?湖南已经厉兵秣马再出发。
高质量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
从此次落地的湖南自贸区方案来看,湖南将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内陆开放新高地。
有专家指出,湖南的模式为:一点两翼,一路向北。由一点(长沙),带动两翼(岳阳、郴州)。北通长江中游城市群,南接粤港澳大湾区,两者均为中国最具开放潜力和开放活力的两大经济板块,有益于带动整个湖南开放型经济的提速发展。
近年来,湖南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发挥区位优势,外向型经济取得亮眼成绩单。
“2017年至2019年,我们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始终排在全国的前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几年年均增长达到了44.38%。”湖南省政府副省长何报翔介绍。
2019年,湖南省外贸规模首次突破4300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1.2%,增速达到全国第一,显示出外经外贸的强劲韧性。
特别是2020年上半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影响和全球贸易受阻的困境,湖南依然完成进出口总额2080.69亿元,同比增长1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6.6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速居全国第三。
在开放度加速提升的看点中,湖南强势的制造业“功不可没”。当下,从国际上来看,诸多发达国家争相推动制造业,以助实体经济发展,保障就业和赢取国际竞争力。
分析人士指出,2019年,湖南工程机械、钢铁等制造业在稳外贸上“极具影响力”。外贸增长迅猛的背后,有着中国超强的基建能力,在海外不断承揽基础设施工程。
长沙作为“工程机械之都”,拥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诸多机械装备龙头企业,具备世界级的优势。其中4家企业闯进“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配套企业达到200多家。以三一重工为例,2019年完成新的突破,成为营收破千亿的工业企业。
最新规划介绍,湖南将立足于工程机械(如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轨道交通装备和智能装备等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着手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和建设建成工业互联网,加入高端装备制造和维护的国际竞争,以期形成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长沙将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建设,奋力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走在前列。”长沙市长郑建新表示。
探索中非经贸“湖南模式”
从湖南自贸试验区的特色来看,与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似,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在中国自贸试验区,亦是首次提及。
非洲,系连接亚太地区到欧洲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塞。地理区位独特、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已然为全球经济竞相逐鹿的新兴市场。“非洲禀赋”与湖南“优势产业”天然互补。
2019年,湖南长沙不仅成功举办了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而且赢得中非经贸博览会长久落户湖南。湖南亦在建设对非经贸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形成中国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的“湖南模式”。
结合总体方案来看,湖南将着眼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通过建设中非经贸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对非金融服务能力等系列改革试验,进一步完善对非经贸合作新机制,开辟中非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
湖南还出台相关意见,致力推动在产能、科技、教育、旅游、文化、卫生、友城等领域与非洲开展深度合作。长沙将拓展中非地方合作,鼓励与贝宁、布基纳法索、乍得、马里等非洲棉花主产国开展定向合作,支持扩大进口非洲咖啡、可可、腰果、鳀鱼等优质农产品,拓展长沙与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空中客货航线,实施对非人力资源培训有关项目等。
以一颗小小的咖啡豆为例。长沙已经诞生了一条“非洲咖啡街”,在那里,汇聚了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安哥拉等非洲各国的精品咖啡豆,同时还能得到专业的原料、设备、培训指导等孵化服务,可谓咖啡茶饮“一站式”孵化基地。
“湖南与非洲经贸合作基础较好、产业契合度高、市场互补性强,在地方对非经贸合作领域一直走在中国前列。”湖南省政府副省长何报翔介绍,2019年6月在长沙首次举办的中非经贸博览会,已成为中国与非洲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可以预见,湖南对非经贸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中国可以向非洲转出产业技术和资本,双方形成良性的供需互补。
时下,随着中国国内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和社会秩序逐步恢复,中非经贸合作重新升温。有分析认为,中非经贸合作具有足够韧性,将为遭受疫情冲击的非洲经济注入更多增长动力。同时,中非合作能为这片“新大陆”创造了大量就业,中非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此次“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任务落地湖南,正是湖南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力证。
打造国际投资贸易走廊
从整体规划来看,湖南自贸区正在形成“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三大特色战略。有了前者——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后者“一走廊”则可完善立体化交通枢纽,即打造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
在“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下,湖南可充分把握上述两大经济板块的战略机遇和溢出效应,真正高效地实现中部、东部沿海地区的协同发展。
根据最新发布的“蓝图”,一些重要举措正在实施。
自贸区将建立健全的合作共享机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湖南同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地区市场一体、规则标准对接、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创新资源共享、要素自由流动。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口岸和湖南地区通关监管协作,全面推行通关一体化,畅通货物快捷通关渠道。
构建连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通道物流体系。岳阳,将提升城陵矶港区功能,全面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沙,将提升黄花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功能,提升中欧班列(长沙)运营规模和质量,打造多式联运的陆港型物流枢纽中心。
肩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重任的郴州,系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其毗邻广东,俗称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
“完善区域协同开放机制,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和完善与大湾区对接对话和部门协商合作长效机制。”郴州市长刘志仁表示,要把郴州片区打造成湘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
郴州将推动产业合理布局,构建湘粤港澳四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以补链、强链为重点,提升区域间产业协同合作能力;优化承接产业转移布局,积极探索产业转移新路径,打造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两个方面实现产业发展的“双转换 ”。
郴州将形成CEPA框架下扩大服务贸易开放新局面,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服务业资源,全面提升湖南服务业整体水平,并对湖南战略、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深秋的三湘大地,生机盎然。面向世界,湖南正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