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陕西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建设已全面完成,24.93万户84.36万搬迁群众全部实际入住,应腾空收回旧宅基地22.11万户、拆除复垦18.3万户的任务全部完成。”10月20日,在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有关情况决战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上,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迎军表示。
发挥党建引领 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刘迎军介绍,陕西在全国率先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不动产登记工作,已为2.87万户搬迁群众完成办理不动产证。累计筹集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497.98亿元,已拨付到位各县区493.92亿元,有力保障各类任务全面完成。产生增减挂钩节余指标80273亩,完成交易60286亩,收益166.3亿元,有力助推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组织设置,在全面采集安置点党员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单独、联合、挂靠、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坚持党组织关系与居住地相一致原则,督促搬迁党员及时转接党组织关系,全部纳入安置点所属地党组织统一管理,通过就近遴选等方式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同步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壮大社区党员后备队伍,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在全省2116个移民安置点中,新组建基层党组织189个,挂靠或联合组建479个,成立党小组232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216名。同步成立群团组织86个,深化“智志”双扶及新民风建设,有143名搬迁群众当选所在地“三委”委员和群团执委成员,做到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全覆盖”。
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0.65万人
坚持把推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放在首位,以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稳定脱贫为目标,叠加各类脱贫措施,围绕产业培育、主体带动、技术帮扶三个方面,狠抓政策支持、产业配套、指导服务、集体经济关键环节。出台“3+X”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开展菜单式指导,分类支持陕南、陕北、关中做优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和电商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截至2019年年底,安康全市建成投产毛绒玩具企业308家,销售及配套企业44家,吸纳就业10976人,其中贫困人口2848人,实现产值13.2亿元。
目前,全省以安置社区为中心,全面落实“三单一卡(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和搬迁对象脱贫明白卡)”,初步形成了社区工厂式、依托园区式、依托景区式、劳务派遣式、公益岗位式、三产服务式等“社区+”稳定脱贫模式。
陕西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0.65万人,公益性岗位在岗贫困劳动力3.02万人,全省243个800人(或300户)以上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全部设立公共就业服务站或窗口,转移就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支持建设新社区工厂601家,培育就业扶贫基地134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06万人。大力拓展本地就业空间,在省内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9.84万人。
实施增减挂钩指标调剂流转6.03万亩收益166.3亿元
累计培训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12.28万人,大力扶持创业脱贫,全省县、乡镇级标准化创业中心总数达581个,累计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285人,扶持3115名贫困劳动力创业。目前全省21万户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已实现至少1人就业创业。
5年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坚持高质量规划搬迁选址、高质量建设安置住房、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同样向搬迁群众高质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十三五”以来全省搬迁已复垦复绿18.25万户6.34万亩,复垦复绿率99.86%。5年来,全省实施增减挂钩指标调剂流转6.03万亩收益166.3亿元。
在示范引领上,自2017年起,在全省各地精心打造了100个省级安置社区建设服务和后续脱贫的“双示范”典型安置社区,形成了以汉阴县“138”工程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社区+”脱贫模式。研发了涵盖省、市、县三级的移民搬迁工作信息管理平台,走在了全省脱贫攻坚信息化工作前列,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夯实了基础。
下一步,陕西省发改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统筹推进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1+7政策体系,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