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

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谱写全面小康华章

2020-09-18 15:50:14   

9月16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邀请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榆林市副市长马秀岚, 榆林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扶贫办主任王志强出席,介绍“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谱写全面小康华章”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李春临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榆林市脱贫攻坚战役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榆林总土地面积4.36万平方公里,下辖1市2区9县,户籍人口385万。全市12个县(市区)均为革命老区县,其中国定贫困县8个,除定边县外,其他7个县区还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陕西对榆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落实“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人人过硬”要求,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48.6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1.8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3%降到0.6%,截至目前,这1.82万贫困人口已具备退出条件,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坚持政治站位,健全脱贫攻坚指挥作战体系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作战指挥部,高位推动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党政主要领导坚决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下派1333支驻村工作队、948名第一书记,把“最能打硬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一线,逐级签订“军令状”和责任书,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持续抓好扶贫领域干部能力和作风建设,健全完善市级领导带队随机调研督查、分组包县督导等制度,强化脱贫攻坚部署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出台脱贫攻坚《奖惩细则》,激励和督促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二、坚持目标标准,全面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弱项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标准,在找问题、补短板上下足“绣花”功夫,先后组织开展了“行业扶贫三清”“三排查三清零”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接连发起春季、秋季、冬季攻势,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累计投入78.14亿元用于道路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修筑通村沥青水泥路6534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运车;建成饮水安全工程5218处,所有贫困群众都喝上了放心水。全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和网络建设工程,贫困村生活用电、动力电和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力排查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3万户,完成1.33万户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持续推进低保和扶贫有效衔接,为4.67万贫困群众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将35.92万人(次)纳入低保、6.11万人纳入特困供养,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建档立卡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不再因为贫困而失学辍学,还享受到了有鸡蛋、牛奶的营养餐。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贫困人口就医全部纳入“三重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

 

 

三、坚持产业带动,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和金融扶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3013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0206元,年均增长27.64%。大力实施“4+X”产业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大主导产业和红枣、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3.9万名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形成了“龙头企业+主导产业+贫困户”等带贫益贫模式,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3.4万户贫困户建立带贫益贫机制,把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大力推进光伏扶贫,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264个,总规模达19.24万千瓦,关联751个贫困村,每年有固定发电收益1.68亿元用于扶贫事业,有建设条件的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规模和覆盖面积全省第一。全面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20.3亿元,发放互助资金借款14.9亿元,有效保障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全力推进就业扶贫,精准对接岗位、技能、人员,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万人,公益岗位安置就业9511人,聘用生态护林员3654名,全市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家庭至少实现1人就业。

四、坚持精准施策,奋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成色

始终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围绕识别、帮扶、退出、巩固等各个环节,量身制定到村到户到人减贫计划。精准管理使用资金,推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安排项目市级部门联审模式,全方位、全过程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36.4亿元,其中市本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49亿元,保持每年20%的增幅,贫困县平均投入33.72亿元,非贫困县平均投入16.67亿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加强扶贫对象精准动态管理,实行数据质量“日报告、月通报”制度,做到“零回退、零错退、零漏评”,扶贫对象管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创新推出扶贫扶志“6+6”工作法,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了精神与物质“双脱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积极探索防止返贫致贫、巩固脱贫成果新举措,在全省率先出台《建档立卡数据信息四级联动监测办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办法》等文件,对存在返贫风险的1741户4227人和存在致贫风险的2164户5314人,及时落实帮扶措施。

五、坚持统筹资源,不断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脱贫攻坚,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扬榆扶贫协作,落实苏陕扶贫资金5.8亿元、项目267个,榆林在全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项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等次。加强定点驻村联户扶贫,国家和省市县946个单位参与定点扶贫,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9.3亿元。拓展国企“合力团”、校地结对“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大特色帮扶体系,建成投产项目9个,培训2万余人次,派驻医生专家389名,新建临床专科6个。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深入开展村企合作、结对帮扶,940家民营企业和488家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15.64亿元,惠及贫困人口15.81万人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瞄准关键环节,下足绣花功夫,倾注工匠精神,确保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圆满收官,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榆林力量。一是继续保持攻坚态势,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抓好国家普查、九三学社中央民主监督调研和前期各级督查、抽查反馈以及信访舆情中反映的问题整改,全面做好“对标补短”各项工作。坚持资金不减、政策不变、队伍不撤,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二是继续保持工作定力,夯实脱贫攻坚产业基础。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常抓不懈,加快形成具有榆林特色和竞争优势的“4+X”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省现代农业先行区和全国知名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整市推进“三变”改革,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鼓励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贫机制,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参与度、受益度。三是继续保持昂扬斗志,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主动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路径,做好规划编制、政策扶持、组织保障、投入保障衔接,以脱贫攻坚奠定乡村振兴基础,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不断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新闻发布会上,李春临、马秀岚、王志强还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贫困劳动力就业、白于山区群众饮水困难和安全、吕梁山片区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产业扶贫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美化人居环境 共享幸福家园
下一篇:咬定目标加油干 圆梦小康正当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