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中共宝鸡市委副书记、市长惠进才,宝鸡市委副书记吴铁,宝鸡市政府党组成员、扶贫办主任崔省强出席,介绍“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惠进才从“七个方面”通报和介绍了近年来宝鸡市脱贫攻坚战役的主要做法和成果。
宝鸡有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麟游县、陇县、千阳县、扶风县为六盘山片区,太白县为秦巴山片区,其中,麟游县、陇县、太白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余8个县区也都有扶贫开发任务。2014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万人,贫困村521个,贫困发生率20.22%。
战胜贫困是宝鸡人民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六个精准”、推进“八个一批”,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狠下“绣花”功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果,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2019年底,521个贫困村也全部退出,贫困人口由55万人减少到2.0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9%,2018、2019连续两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2019年位居全省第一名,陈仓大地处处焕发出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勃勃生机。
第一,在“尽锐出战、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上决战决胜。
市上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4个专项工作组,建立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六大体系”,夯实市级统筹协调、县级主体责任、镇级组织实施、村级全面落实四级责任,形成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局面。全市1152个部门单位参与包村扶贫,749支驻村工作队、2452名干部开展驻村扶贫,4.8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5.8万贫困户。5年来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6.43亿元,5个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 50.72亿元。特别是今年以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出台在大战大考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十条措施”,激励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提升能力、建功立业。
第二,在“促进增收、不断增强发展能力”上决战决胜。
始终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稳定就业为基础,金融服务为保障,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能致富。狠抓产业扶贫。宝鸡苹果面积达到132万亩,猕猴桃面积占全国1/4,奶牛、奶山羊存栏占全省1/3,我们依托产业优势,探索推行“嵌入式”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搭载式”“菜单式”“互助组”等利益联结形式,将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累计建成“嵌入式”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85个,带贫益贫合作社1035个、现代农业园区207个,6.29万户贫困群众从中受益,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长期产业全覆盖。狠抓就业扶贫。坚持就业围着脱贫转、岗位跟着群众走的思路,构建“政策扶持、精准帮扶、输出转移、扶能强技、基地吸纳、公岗托底”的全链条就业扶贫体系,累计开发公益类岗位1.87万个,转移就业21.2万人,灵活就业1.8万人,自主创业1983人,实现了全市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家庭劳动力至少一人就业。宝鸡“技能+”培训模式获评全球最佳减贫案例。狠抓金融扶贫。全面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86万户13.97亿元,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发挥村级扶贫互助资金作用,发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417个,资金总额2.35亿元,入会贫困户4.9万户,发放借款2.14亿元,有效保障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第三,在“补足短板、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上决战决胜。
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乡村道路建设明显改善。农村公路进村“最后一公里”项目完成投资40亿元,建成通村公路8856.8公里,65.92万户群众门前道路得到硬化,硬化覆盖率93.8%,农村群众“出村穿皮鞋、进村穿泥鞋”的困境彻底改变。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集中安置点143个,易地扶贫搬迁群众7501户28132人,配套建设产业园147个、社区工厂24个,搬迁人口转移就业13475人,彻底斩断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穷根。同时,全面排查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危房就地改造10872户,所有贫困户均住上了安全住房。农村饮水保障明显改善。建成饮水工程1243个,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6%,开展饮水安全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投资11亿元,农村安全饮水全部达标。电力网络覆盖明显改善。2015年,全市还有4.1万户14.8万人的用电存在问题,259个村没有通动力电。通过实施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和网络建设工程,以及国家光伏扶贫项目的配套建设,115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和网络全覆盖,所有贫困群众用上了放心电。基础设施管理明显改善。破解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护缺失难题,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探索建立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1+7”物业式管理办法,2018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管护资金2亿元,开发岗位7497个,选聘贫困群众4877人,既提升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水平,又拓宽了贫困群众就业渠道。
第四,在“落细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上决战决胜。
精准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政策兜底等扶贫政策,不断满足广大贫困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教育扶贫应助尽助。落实县区长、教育局长、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七长责任制”等10项控辍保学制度,坚持“摸清家底、夯实责任、动态管理”,近三年发放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金1.2亿元,全市无一人因贫辍学,城乡教育满意度、升学率走在全省前列。健康扶贫应补尽补。筑牢贫困人口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民政救助“四重医疗保障”,实施“一站式”结算服务,破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难题。累计核实救治贫困患者14.8万人,对1.7万患有30种大病贫困患者实施专项救治,对10.3万慢病贫困患者开展签约服务;累计报销贫困人口医疗费用21.77亿元,减轻患者负担8.1亿元,贫困人口政策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兜底保障应保尽保。因人施策、因户施保,制订完善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等一系列政策。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7.9亿元,受益人口6.2万人,发放临时救助金1.5亿元,受益贫困群众10.39万人次。困难群众刚性大额支出纳入低保的做法入选民政部社会救助领域十佳创新实践案例。
第五,在“凝聚合力、社会帮扶温暖民心”上决战决胜。
坚持专项帮扶、行业帮扶和社会帮扶相结合,最大限度促进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有序流动。扶贫协作共同发力。徐州作为宝鸡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帮扶的“好兄弟”,按照“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原则,坚持每年互访,徐州27名挂职干部、40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来到宝鸡参与扶贫,共实施扶贫协作项目112个,辐射带动了全市5万多贫困人口。行业帮扶各尽其力。建立国企、高校、医院三大帮扶体系。3家中央单位累计实施帮扶项目49个,投入资金3023万元。9家省属国有企业完成投资6.42亿元。省属15所高校与12个县区密切合作,开展技术培训、捐款捐物、采购农产品助农脱贫。省市6个三级医院对口帮扶5个贫困摘帽县,派驻帮扶人员309人,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社会扶贫爱心助力。深入开展“百家社会组织进百村扶千户”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通过产业就业、项目到户、人才智力、资金信贷、志愿爱心、文化扶志“六帮”方式,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全市442家社会组织与267个贫困村结对帮扶,累计投入扶贫款物1亿多元,受益贫困人口14.2万人次。
第六,在“扶志扶智、内生动力持续增加”上决战决胜。
按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要求,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学习培训提升能力。加大贫困群众实用技能培训力度,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近年来累计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2.98万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2130个,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典型示范增强动力。市、县区每年评选表彰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调动广大扶贫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和斗志。扶风县王喜玲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在先进榜样带动下,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喜玲式”脱贫致富典型。宣传教育激发活力。全面推广“扶志六法”,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典型宣传、扶贫扶志文化下乡演出、“四好教育”等活动,强化正向激励,让“自主脱贫、我要脱贫”成为贫困群众的愿景向往和实际行动。
第七,在“巩固成果、实施十大提升行动”上决战决胜。
围绕脱贫攻坚“怎么巩固”“如何提升”,宝鸡积极探索实践,全面实施了产业脱贫增效富民、就业创业稳定增收、易地搬迁安居乐业、教育扶贫阳光助学、健康扶贫贴心惠民、兜底保障织网暖心、扶贫资产规范管理、金融扶贫持续跟进、基础设施共管共享、组织领导长效推进十大提升行动,并将其纳入“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年度目标任务、目标责任考核和日常督查检查,进行统筹谋划,重点安排部署。同时,加强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紧盯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等重点对象,实行“四支队伍”实时监测和重点行业部门“双线”监测,及时跟进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新闻发布会上,市长惠进才、市委副书记吴铁、市扶贫办主任崔省强还就“十大提升行动”、疫情影响下稳岗就业、扶贫资产管理、预警和防止返贫等回答了记者提问。(焦雪 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