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高档小区”沦为“问题小区”再到“示范小区”,看它如何搭建“党建微家”再次“乘风破浪”。
位于郑州市二七区福华街街道辖区的航海小区,前身是中船重工第七一三研究所家属院,始建于60年代,分批建成并投入使用。随着时间推移,小区内各项公共配套设施日益老化、物业公司管理模式滞后,道路破损、墙皮剥落、垃圾成堆......成为居民的心病和街道党工委的牵挂。
福华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振威介绍,在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过程中,街道在航海小区率先搭建“党建微家”:包含“掌上微家”和“有形微家”,实行家门口“微阵地”“微议事”“微自治”“微服务”“微文化”“五微”模式,以党建引领邻里自治、各界多方参与、科技文化支撑、法治文明同行,让社区治理有方向、有合力、有创新、有保障。
家门口“微阵地”
“微信群里汇民智,齐心合力解难题,揪心困难居民报,社区物业忙赶到......”七一三社区党组织书记贾大帅介绍,“楼院党员群众、公共单位、物业等入驻微信群,发挥引领作用,能够大规模、扁平化、零距离、全天候与居民沟通联系,让小区高楼变成了‘掌上微家’”。
“小区新建小游园、垃圾回收站、道路翻修、墙体粉刷保温层......”社区居民欣慰表示。为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七一三社区还将航海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全面升级扩建,打造集学习、服务、共治、共享等为一体的党建阵地“有形微家”。
在航海小区改造期间,经街道党工委牵头,创建“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联络员”四级管理模式,成立业主委员会,选举七一三研究所在职党员担任业委会成员;推行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的“1+4”小区治理模式,改造后的小区既美观又实用。为丰富“微家服务”“全家服”内涵,社区建设600余㎡日间照料中心,年底前将新建成面积1000余㎡的综合性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原有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为综合文体活动中心,让居民进“微家”如回家。
家门口“微文化”
“在老旧小区改造之初,我们就注重量身打造小区文化特色,让大家感受到不仅是硬件提升的舒适感,更是精神上的归属感。”福华街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庆红表示。
在航海小区改造时,居民一致认为,顺着“航海”小区名,让老小区“地如其名”,如今已有七十岁的老党员,他们感悟颇深,都有浓重的海洋情结,七一三社区遂将“海”文化贯穿始终,与“二七精神”“四平家风”等文明资源有机融合,小区党支部发挥“磁吸”功能,吸纳多方力量,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共
治格局。比较受欢迎的还有“爱在邻里间”:邻里学、邻里帮、邻里和、邻里安、邻里乐等文化项目,航海小区用文化凝聚、引导居民营造和谐、向善氛围,家风楼风蔚然成风、邻里互助如沐春风。
家门口“微议事”
“民情气象站”聚焦居民冷暖。福华街街道构筑“收集、办理、反馈、评价”的“民情气象站”“有事好商量”工作平台,“气象员”由社区工作人员、退休党员、热心居民、各楼栋长等担任;社区按照“四级联动”模式,小巷总理每日“坐诊”,楼栋长当场“听诊”,议事员集中“会诊”,“气象员”楼院“巡诊”,每月召开社区“民情气象站”工作会,及时全面传递民意诉求;社区党组织用“阴、晴、雨、雪”气象符号把民情民意反映出来,协调物业、社区民警、法律顾问等积极协调解决群众困难260余件,居民获得了“话语权”,社区获得了“纳谏渠”,民情员获得了“价值感”。
家门口“微服务”
近日,家住航海小区的刘阿姨通过“掌上微家”寻找志愿者修好了家里电视,“老党员宣讲队”通过“有形微家”阵地开展党课宣讲,活动室掌声不断。社区根据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组建文艺类、宣讲类、维修类等10余支“微小队”,深入网格楼院开展志愿服务。特别创新的“时间银行”模式,将党员、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次数进行积分,并可参与评先、兑换雷锋超市礼品等。同时,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加强与辖区公共单位、党员商户等联系,创建“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整合辖区餐饮、医疗等服务资源,结合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让小区居民、老年人体验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街”的便利。
家门口“微自治”
根据小区事务的特点,社区按需求收集、协商分流、接单办理、评估反馈“四步法”探索自治闭环管理,据社区负责人介绍,第一需求收集:通过微信群、入户调研等渠道,广泛收集居民需求意见。第二协商分流:建立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业委会三方议事会,通过党建联席会、小板凳座谈会等多种协商制度,将公共领域事项、社区服务事项、居民个人事务进行分类。第三接单办理:“接单”分为社区党组织分派和志愿者主动认领方式,将事情分流到相关的部门、社会组织、群众等责任主体。第四评估反馈:采用调查问卷、民主评议等方式,由居民评议和业委会评议综合测评,居民满意度高达90%以上。“在党建引领小区在自治的基础上,街道还积极引进红色物业,推动小区自治管理良性发展”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冬莉说。(陈运良 户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