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袁友方:数据共享,推广二维码门牌

本刊记者 红星杨    2020-06-03 13:46:29    《人民周刊》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无时无刻不与地址发生关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应加快地址建设标准化进程,特别是要加快基于现有文字地址的数字化改造。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参与,全面启动地址数字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全国人大代表、 湖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袁友方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  袁友方

 

袁友方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国家治理归根到底是对人、事、物的管理,首先要明确人、事、物在哪里。目前,我国一直使用文字对地址进行描述,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地址数据库。这种地址管理方式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文字表述的非唯一性。实际归于同一地址下的房产证、税务证、户口簿上的地址,其文字表述往往不完全相同。这种方式造成的影响之一就是,政府各部门信息系统之间无法以文字地址为结点实现共享。比如,政府需掌握某个区域居住的人员状态,来规划建设幼儿园或养老院。同一个家庭的儿童在教育部门登记了居住地址,老年人在社保部门登记了居住地址。但教育部门和社保部门信息系统因文字地址的表述非唯一性,而无法实现数据自动关联,也就无法准确掌握在该地址下有哪些人,进而影响到决策。二是空间指向的不精准性。随着城市面积不断拓展、环境日趋复杂,对实时精准定位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现有的文字地址更多的是指向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精确的点。如110、119、120等应急处置,均需第一时间掌握当事人的准确位置。但是,按照现有文字地址的描述,往往需要使用多个参照物,才能找到具体的事发点,非常耗时费力、贻误工作。

数字地址是指以数字编码对应现有的文字表述的地址,即地址的身份证号码,其在社会治理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字地址,可以使分散在房产、民政、教育、卫健、税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信息,以数字地址为结点实现数据共享。再将身份证号码与数字地址关联,即可准确掌握人、地、事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比如,通过关联住院病人的数字地址,能够对某种流行性、多发性病例进行区域分析研判。在110、119、120应急处置时,通过提供数字地址,能够快速精准定位,提高处置效能。快递投放工作只需事前告知一个二维码地,即可精准快速实现。气、水、电表的登记管理,也只需提供家庭地址的数字编号。智慧城市建设、无人机快递产业、无人驾驶车辆产业的发展均对精准地址信息有迫切的需求,通过在智慧城市系统、无人机系统和无人驾驶车辆中输入唯一的数字地址,可精准定位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二维码标准地址门牌

 

谈到具体做法,袁友方提出建议:

——统一标准,建立标准地址库。强化地址标准化管理,制定全国标准地址编制规范,统一地址描述、数据标准,实行地址唯一性编号。整合公安、民政部门地址信息库,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地址库,集中开展地址清理采集,有效解决地址“重、错、漏”问题,实行地址新增、变更、停用、注销全周期统一管理。

——明确载体,推广二维码门牌。将地址唯一性编号对应生成地址二维码,在实体门牌中添加地址二维码图案,升级为二维码门牌,实现移动智能终端的自动识读、接入应用。现有建筑实体的大中小门牌、梯位牌统一更换为二维码门牌,新增建筑实体所有门牌(包括大中小门牌、梯位牌、室牌)统一安装二维码门牌。地址二维码包含地址编号信息,不同用户依授权应用不同平台获取关联信息、开展关联应用。

——加强协同,推进基础性应用。建立以标准地址为“应用根”的协同管理机制,推动自然资源、发改、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市政、供水、电力、燃气、通信等行业,街道、社区、物业、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应用标准地址开展机构、房屋、人员管理,增强管理协同化,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基础管理单元。民政、公安要加强与自然资源、住建、发改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提早介入城区规划、楼房建设,及时命名地名,事先编制地址、分配门牌,实现有房就有址、有址要有牌、有牌可应用。

——着眼民生,提供便利化服务。依托互联网,基于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开发符合公安、民政工作需求,并可拓展满足社会和居民需求的地址信息公共服务功能。探索地址二维码的名片化、门户化应用,实现地址信息可收藏、可分发、可关注、可应用,分角色、定制式提供基于目标地址、目标房屋的信息查询、通知通报、地点导航、物业服务、房屋管理、费用缴交、快递送餐、报警急救、出租出售等民生服务。

(《人民周刊》2020年第10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张伯礼:让《中医药法》落地生根
下一篇:三方合作同助力 共优服务促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