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同一命运境况中的人们,往往能凝聚起一股众志成城的力量。自1月23日离汉通道关停以来,1514名滞留在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的异乡人,成了这座武汉南部生态新城的一份子,和城市的脉搏一起跳动,与纸坊街道广大乡亲们一起,共同抗击来势汹汹的疫情。
旅途不是“囧途”,1514名异乡人成了家人
艰难时日里护你周全,柴米油盐中静候明天。疫情发生以来,纸坊街共排查出滞留人员1514人,这些人有走亲访友的,有务工求学的,有旅行旅游的,甚至还有刑满释放的,不一而足。
“封城太快了,让我们措手不及。”在国外打洋工来汉转乘而滞留的秦浩华说,自己回汉川与家人的团结的愿望也“泡汤”了。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纸坊街给予了特别的爱,紧急征用鑫辉、昆士兰和鑫腾龙三家酒店,建设集中安置点,成立了以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为9人专班,定点服务110名滞留人员。鑫辉安置点工作人员拖人走关系买来排骨、猪脚和鲜鱼,隔三差五地滞留人员煨汤改善伙食,为的就是让他们有“家的感觉”。
对走亲访友的滞留人员,社区和村逐一登记备案,作为困难居民统一保供,每三天配送一次“爱心菜”、粮油蛋奶。对分散自行安置的滞留人员,先后按照每人3000元的标准,帮助申报救助金302人,对生活物资进行“特供”。东林村对孩子在辖区内江夏区特殊学校就读,年前接孩子回家滞留两个家庭,村部提供保供“专柜”,物资随意拿。
安徽人张贤磊从湖南永州返回家乡,因车胎爆破下高速修车而滞留,夫妻两人带着一个18个月的孩子租住在纸坊饭店,三潭社区跟酒店协商同意,为他们“破例”添置了锅碗瓢盆,并主动承包了孩子的奶粉、尿不湿、零食等一干物品。
“滞留不滞情,离乡不离家。我们就是在特殊时期让要每一位滞留人员感受到特别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纸坊街党工委书记付天军说,“所幸的滞留人员无一人感染、无一人疑似,更无一人确诊。”
封城不是禁锢,社区“包袱”成了防控帮手
疫情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不能置身度外。青龙山社区辖区内小旅馆多、小酒店多,加之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地处该社区,导致滞留人员多,高峰期省内外滞留人员达47人,成了防控工作不小的“包袱”。
“能不能让滞留人员成为防控人手?”江西省宜春市滞留就近下沉党员宋中强,在帮扶滞留人员中一直琢磨这个事情。当他把这一想法在微信群透露后,最先得到响应的是来汉务工的程情花,这位来自革命老区——黄冈红安的“打工妹”表示,自己不能捐款捐物,但可以为滞留人员和社区防控出一份力。
黄石市下陆区的陈曦平时在纸坊开4路公汽,滞留后还当了一段时间的志愿者,从汉庭酒店接送山东援鄂医护人员到藏龙岛侨亚医院,他立即也报名参加,“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不够,每天蛮辛苦,我愿意搭把手回报他们。”2月28日,滞留人员志愿服务队也应运而生,从最初“抱团取暖”的4人,发展到最后的38人。
志愿队前期以服务滞留人员为主,解决吃饭是第一位问题。在青龙山社区的帮助下,自3月1日起,联系辖区内“幸福小馆”每天为他们提供三荤一素盒饭,饭馆老板徐帆以疫前标准20元一份不涨价,由社区全额结付。一个多月来第一次吃到肉的北京滞留人员姚攀感慨不已,当天就作诗一首,“封城数十日,不知春几许。默默待归期,天天桃花语。”
为把大家的伙食安排好,陈曦和程情花每天都登记造册、定时定点分发。3月5日,滞留人员黄涛一直未来领盒饭,陈曦在微信群呼叫也不回应,一直等到晚上8点也不见踪影,他猜想是不是手机欠费了,于是跟他充10元费才联系上,并把盒饭送到手中。肚子问题解决后,志愿队又协助社区为滞留人员救助金跑腿代办,先后有19名滞留人员领取了3000元。
看到志愿队日益壮大,他们又主动参与社区3、5、7网格防控,每天早晨8点起,协助网格员曹倩、陈丽和朱锦绣拿着小喇叭、戴着红袖章开展宣传排查,按照每人50户的标准提供配送。家住锶业里152号的高婆婆,是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辽宁沈阳滞留人员李政包保老人代购,每三天就上门配送一次爱心菜,老人连声感谢。
相守终有别,回望有彼此。针对武汉复工复产用工需求的加大,志愿队又及时将武汉市人社公众号推送到微信群,帮助滞留人员找工作,协助社区开具健康证明和通行证,联系车辆送到工厂面试上班。4月3日,程情花到东湖高新区一家核酸检测试剂包装厂上班,志愿队长宋中强还给了300元的路费。4月5日和8日,贵州省滞留人员魏纪康到东湖高新区富士康上班,山西滞留人员王震到东西湖顺丰上班,12日陈曦也将返岗。
4月8日,武汉解封,志愿队又协助28名滞留人员返乡。贵阳市滞留人员陈维在去天河机场的路上,几度哽咽,“疫期滞留期间,人心的美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明年我一定回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看樱花、看望患难与共的战友。”
危情之中见真情,滞留者成了逆行者
人间的善意,因共情而生,又因危情而凝聚。1月17日,苏州市吴江区的周文洪因到蔡甸区结算工程款而滞留,租住在纸坊街姜家里230号。封城后,他想到火神山医院去当义工,后因无技术未成行,1月26日,他花2000元租来一辆面包车,经一退役战友介绍,加入江夏抗疫志愿者爱心车队,被分到职中社区运送物资、代买药品、接送社区急需出行的困难群众110余次,其中跨区接送6次, 70天行程5700公里。
3月6日,家住城北小区2-502室的参加抗美援朝、北大荒建设的一老英雄,需要更换家里的氧气瓶,他协助网格员陈海燕、社区民警何同茂多次联系医院,才把把一瓶重达百余斤氧气瓶拖回来,再与民警一起从一楼扛到五楼。待到氧气瓶安排妥当,他早已气喘吁吁,热汗直流。
“与其坐而待困,不如出份力。”周文洪说,“我是一名退伍军人,30年党龄的党员,共产党员不上,谁上!”
与周文洪参加区街志愿队不同,更多的滞留人员选择的是就地就近到社区当起了志愿者。因“回娘家”滞留的任丽琼,2月17日起,就近在西港社区当起了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排查,送菜、送米、送油……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像个陀螺一样忙个不停。
满城灯火已阑珊,最美人间四月天。这些滞留人员是疫期城市的“特殊群体”,他们与广大武汉人一起,汇聚成了抗击疫情的澎湃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