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印度曾因新冠肺炎入院的前总统穆克吉逝世。8月30日,印度官方数据显示,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80092例,成为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单日新增病例首个超过8万例的国家,累计确诊突破350万大关,累计死亡63500人。由于印度是中国的邻国,这些数字令人忧虑。
早在今年1月份,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发出警告,称最担心印度疫情暴发。3月14日,高盛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一次讨论会上表示:“谢天谢地,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首先暴发在印度,否则印度这样的治理水平根本无法应对。”世界卫生组织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瑞安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对抗新冠肺炎疫情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未来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印度控制该病毒的能力。”4月初,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他最怕的是印度大规模流行,这将是一场人类的灾难。钟南山院士也非常担忧印度控制不了疫情,会给全球带来灾难。人们担心印度,根源是其自身短板和治理能力低下。国内外专家学者形容印度疫情时,几乎都用了“王炸”。
目前从国外来看,印度这个“王炸”越来越看不到尽头,但印度自身感觉非常良好,开始积极推动复工复产,一直认为自己是全球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优等生。持续蔓延的疫情让印度总理莫迪的“大国雄心”遭遇重大挫折,莫迪政府迎来最大考验,但印度宣传其“把控得当”、复工复产,却为莫迪第二任期带来丰厚的政治资本,为其塑造强人形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印度疫情可能已经“失控”,但印度政治社会不会失控。
印度可能面临“慢性定时炸弹”
截止到8月29日,印度共累计检测了4000万件新冠病毒测试样本。印度多位部长确诊,尤其是印度内政部长阿米特·沙阿和前总统穆克吉也在确诊名单之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流行病学家普拉巴特·杰哈说,随着病毒继续蔓延,印度可能面临“慢性定时炸弹”。
印度的疫情没有任何减缓迹象,反而呈现加速趋势。1月30日,印度出现首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月,确诊病例总体较少。3月初开始,印度确诊病例逐渐增加,3月10日达到50例,3月15日,确诊病例过百。这期间主要是侨民和外国游客输入。3月下旬形势急转直下,从2万到3万只历时7天,从6万到7万只用了3天,而从8万到9万,只有两天。7月17日累计确诊病例突破100万例,8月7日突破200万。相比美国和巴西,印度的涨势过于“凶猛”:从100万增加到200万,印度仅用了21天,比美国快了一倍。
印度疫情蔓延呈现从“外部输入”到“城市社区传染”再到“农村传染”的阶段性特征。8月以前,印度疫情中心在城市,贫民窟成为城市“增长点”。笔者曾去过首都新德里的贫民窟和大城市孟买的达拉维贫民区。在达拉维,小巷逼仄,不足两米宽,巷两边每个房间都是一个小作坊,里面拥挤的工人达到十几个。那里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上百万人。据孟买市政府网站介绍,孟买约有60%的人口住在这样的贫民窟里。疫情在这些地区蔓延,其后果可想而知。8月28日,官方公布达拉维新增5例,目前该贫民窟累计确诊2745例。然而,孟买市政府7月28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该市接受血清检测的贫民窟人口样本中,57%的受试者携带新冠病毒抗体。相比之下,在贫民窟以外的受试者中,这一比例仅有16%。调查组专家表示,上述结果表明,在贫民窟存在着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
进入8月以来,农村成为印度疫情重灾区。《印度斯坦时报》8月26日报道称,印度的疫情发展趋势正从城市转向农村。数据显示,4月份报告的新增病例中,只有23%来自农村,8月初报告的约140万病例中,55%来自农村。根据印度劳工权益组织的估算,印度约有1.2亿名农民工。印度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自“封国”以来,至少有上千万农民工返乡。批评人士指出,这使疫情扩散向农村。
尽管如此,印度国内研究机构和国外媒体认为,印度严重低估了确诊和死亡数量。现在美国和巴西每百万人口死亡人数为558人,印度为45人。根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一家私人机构研究称,印度可能有1/4的人曾感染新冠病毒,携带新冠病毒的抗体。新德里电视台8月25日报道,7月21日血清检查显示,德里地区有23.48%的人感染了新冠肺炎,去除一些偏差,新冠肺炎的感染率为22.86%,而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这一比例就达到了29%,按照德里目前的人数,已经至少有638万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美国全国的感染人数。美国《华盛顿邮报》7月18日报道认为,印度相对较低的死亡率多少有些神秘。美国彭博社曾发表文章称,印度疫情存在乱报、不报的现象,这一行为实在太过离谱。《印度斯坦时报》8月28日报道,德里政府决定对德里进行加倍检测,但未得到印度内政部批准。
初期反应迅速但打不好“持久战”
印度莫迪政府最初是效仿中国,想走一条通过严格“封国”实现疫情拐点再大规模复工的疫情防控道路。但莫迪高估了印度人民党的治理能力和印度自身的实力,对印度自身短板认识不到位。
印度政府在疫情初期的应对措施显得及时和得当,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的表扬。1月底,印度暂停中印相关航线。2月2日,印度宣布暂停中国公民申办印度电子签证。3月3日,印度取消已经发放给意大利、伊朗、日本、韩国等4国公民的入境签证。3月12日,印度暂停所有旅游签证,对从中国、美国等国家返回的本国公民实行14天隔离,并采取了暂停口罩出口、禁止外国邮轮停靠等措施。3月上中旬,疫情相对严重的新德里、喀拉拉邦等地,先后宣布采取学校停课等措施。3月21日,印度铁路部门宣布,自3月22日凌晨4时起暂停全国所有客运列车运行。同时,印度最高法院要求考虑对有期徒刑不超7年的罪犯予以假释,以减轻监狱压力,避免疫情传播。3月23日,印度国家民航局宣布,从3月25日起,境内所有商业航班停止运行,只有空中货运可以继续运行。
在资源动员方面,印度政府命令国有企业生产医疗防护物资,中央政府要求各邦为疫情准备充足的氧气。中央政府成立了以国有的印度斯坦人寿保险为中心的医疗物资调运体系,家庭医疗有限公司(HLL)负责医疗物资采购,印度斯坦航空、印度铁路系统和印度空军等构成了主要运输力量。莫迪政府3月25日果断“封国”。政府为8亿民众每人每月发放7公斤大米或面粉。最高法院发布命令,私人实验室免费检测。为农民工提供免费食宿,打击虚假谣言。印度220万防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将获得每人500万卢比(1元人民币约为10.65印度卢比)保额的医疗保险。政府出台第一套1.7万亿卢比救助方案,随后又推出20万亿卢比纾困计划。莫迪要求政府准备10个优先领域,一旦停工,保证这些行业工作。总理和议员减薪30%。政府正在研究分批次复工和开放,做“世界榜样”。4月1日,定期存款利率降低140个基准点,缩短债券和外汇交易时间至每天4小时。联合国专家认为,印度在全国实行封锁的措施是“及时、全面、有力的”。
疫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政府治理能力的大考。但舆论认为,印度国力羸弱、政府能力短板太多,初期的快速反应赢得的时间并没有转换为疫情防控拐点,相反,由于国力不支、治理能力欠缺,前期的诸多努力功亏一篑。
首先,检测能力有限。最初每天检测24例,3月中旬放开所有实验室,每天检测能力才到1万。以人口接近1.2亿、确诊病例最多的马邦为例,算上已获批的3个私人实验室,检测能力也仅从每天100个增加到600个,再加上正在审批的所有私人实验室,日检测能力也只能达到2200个。拥有4500万人口的印度东北七邦,共有3个实验室。人口1亿的比哈尔邦则只有1个实验室。8月27日,印度日检测能力仅为90万。
第二,医疗资源短缺。印度整体的医疗水平不高。据印度中央卫生情报局数据,全国共有23582家政府医院,提供逾70万张床位,但有超过43万张床位都集中在城市的3700多家医院中,早已人满为患。随着疫情大暴发,印度医疗体系难以支撑。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印度2016年医疗保健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25位的国家中垫底。而在医生、护士和医院病床的数量上,印度则排名倒数第二。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为8人,是意大利的1/5和中国的1/3;印度每万人中只有5张病床,其中仅有0.23张重症监护床,是意大利的1/6。早在5月,首都新德里政府就要求无症状者无须到医院就诊,经济中心孟买已经出现医疗资源短缺情况。随着疫情以百万级增长并向医疗资源缺乏的贫民窟和农村蔓延,医疗资源更是捉襟见肘。早在4月市面上,一个N95口罩价格已飙升至500卢比(约合人民币47元),一个普通医用口罩的价格也上升到了40卢比(约合人民币3.7元),药店洗手液也面临脱销。在大街上,多数人用头巾、手帕和棉布口罩代替防疫口罩。
第三,各邦治理水平参差不齐。印度是联邦制国家,医疗体系运行和公共设施管理主要由地方的邦政府主导,防疫政策的执行力度、后期的医疗资源提供情况如何,也主要取决于各邦。整体而言,印度各级政府掌握的资源和人力都呈现出捉襟见肘的态势。孟买政府出资免费治疗的医疗机构都是无法满足隔离要求、能力较差的公立医院,大量私营医院却不在名单上。印度的防疫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以邻为壑”现象,如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减轻本地压力,倾向于让流动劳工离开自己辖区,增大了扩散风险。
第四,党派各谋私利,难以通力合作。尽管印度各地方政府较为迅速地开展了防疫工作,但在社会矛盾尖锐化的背景下,各党难以做到以疫情为第一考量。比如在安得拉邦,该邦选举委员会负责人要求推迟民意测验投票,然而邦首席部长却认为委员会此举是因种姓出身而偏袒反对党的行为,并拒绝推迟投票。类似事件也发生在西孟加拉邦。尽管该邦已关停了学校、影院等公众场所,但是3月16日,该邦的两大主要政党——执政党草根国大党与反对党印人党仍为选举进行了规模巨大的造势活动。
疫情重创印度“大国雄心”
印度新闻18(NEW18)8月27日报道,封锁期间90%的城市贫困人口没有工作。匿名高级官员表示,印度疫情大流行后,90%的人无法工作,85%的被调查者无法从主要职业中获得任何收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报告预计,2020年印度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经济下调幅度最大国家之一。印度储备银行5月预测,印度经济预计出现41年来首次萎缩。印度官方8月31日宣布,印度本财年第一季度(4月—6月)经济萎缩23.9%,并大幅修改印度经济下滑幅度,由原来萎缩5%修改到萎缩9%。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6月10日宣布,维持印度主权信用评级为“BBB-”的最低投资级评级,它还预测,印度本财年(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经济将萎缩5%。另一国际评级机构美国穆迪公司发布最新报告,将印度国家银行的基准信用评级降级至Ba2。日本野村证券将印度2021财年经济增长预期从-0.4%大幅下调至-5.2%。
莫迪政府疫情防控早期的果断举措带来了一个没有预料到的严重后果——对印度贫困人口冲击最大。按国际贫困人口标准,印度有近3亿人没有脱贫,根据专家估计,这次疫情会使4亿印度人陷入极端贫困,仅2020年4月份,印度就有1.2亿人失业,城市失业率达到23%。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封国”伊始就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反对党也是穷追不舍。
笔者在印度任驻外记者期间,曾雇佣过一个保姆,来自比哈尔邦,她的丈夫在外面打零工,一家人租住在附近社区,这样的人大部分靠日薪或月薪过活。突如其来的“封国”让他们猝不及防,无工可做,丧失收入来源,面临生存危机;也让很多人无家可归,因为原本蜗居的工厂或狭小场所要落实“保持社交距离”的合理要求被强制关闭。据笔者在印度的中资公司朋友在微信群里介绍,这些印度人中的多数在封锁令实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要靠腐烂的香蕉充饥,有人一天两餐改为一天一餐,后来又改为两天一餐甚至三天一餐,他们期待着尽早逃离城市。印度媒体报道,在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普尔还出现人们在大街吃流浪狗的情况,这对印度教徒来说本来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有报道说,受封城影响,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一批异地务工人员自3月下旬就收入全无,只得返乡。由于客运服务中断,又担心被警察驱赶、殴打,他们选择沿铁路线徒步返回。一行人赶夜路疲惫不堪,卧轨而眠,结果凌晨一列火车呼啸而过,酿成16人惨死的特大碾压事故,震惊全国。印度《铸币报》报道,在返乡潮中,仅4月就至少74人死于公路或铁路交通事故。据一项社会调研显示,截至4月初,印度至少有383人因封城而死亡,除铤而走险徒步返乡外,封城期间还有更多人选择自杀。美国《石英》杂志报道称,比较奇葩的是,有46人死于酒精戒断导致的极端行为——一些“酒鬼”因受不了无酒可饮,竟服用洗手液、须后水等含酒精液体而中毒身亡。
印度总理莫迪为抗击疫情在不同时期向全国提出了3个口号:“只要活着,就拥有全世界”(3月24日)、“要生命,也要世界”(4月11日);“个体与全人类相联结”(5月11日)。印度“封国”也经历了4个阶段:封国实验版(3月22日到3月24日);封国1.0(3月25日到4月14日);封国2.0(4月15日到5月3日);封国3.0(5月3日到5月17日)。从5月18日开始,印度进入第五个阶段——封国4.0阶段。
3句口号和4个“封国”阶段反映出印度联邦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全国性政策方向和其中的纠结。“只要活着,就拥有全世界”强调的是,在疫情冲击下保证人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走的是严格“封国”、等待疫情出现拐点再复工复产的路子。“要生命,也要世界”暗示政府逐步放开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重启经济。“个体与全人类相联结”强调,面对后疫情时代的生活方式,印度民众要准备接受新常态。
从政府针对不同阶段的指示以及传递出的信息来看,印度在疫情治理的过程中似乎有条不紊,但是不断飙升的确诊人数让印度政府不得不改变严控疫情的路子,转向经济社会生活恢复计划优先,兼顾控制疫情。从5月12日莫迪与各邦首席部长的会议来看,印度已经放弃原来通过严格“封国”实现疫情拐点再大规模复工的想法,从5月17日发布的封国4.0版看,社会生活恢复计划虽没有像前期部长会议时想象的尺度大,但开始完全转向复工复产为主、疫情防控为辅的策略。美国华尔街伯恩斯坦研究公司8月27日发布报告称,印度有望2021年第一季度获得批准的疫苗。在疫苗没有出来之前,印度疫情结束依然是遥遥无期。
2020年对印度可谓是大灾之年,超强台风一波接着一波袭击印度东海岸的同时,西海岸经济中心孟买70余年来首次迎来强台风,让印度受灾人口超过上亿人。雨季之前,印度发生持续两个多月的蝗灾,数十亿蝗虫席卷印度北部,为27年来最严重的蝗灾。进入雨季后,全国洪灾泛滥,至今仍在持续,洪水围城和水灌乡村,造成严重人员与财产损失。面对凶猛疫情和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冲击,莫迪政府只能要求各邦政府从各种渠道以各种名义借贷来纾解困境,让中央的宏观数据看起来漂亮些,把担子都压给地方。从目前来看,莫迪至少从宣传和面子上赢得了大考,低死亡率让印度人对疫情防控显得充满信心,但印度设定的2024年经济达到5万亿美元的目标因为疫情显然难以实现。
莫迪的“大国雄心”正因为疫情遭遇挫折,但莫迪政府和印度政治社会目前不会失控,因为在莫迪政府严密把控和宣传操作下,印度力图使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都显得“有序”进行,都是“世界第一”。
(《人民周刊》2020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