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头条 > 正文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

本刊记者 张配豪    2020-07-22 09:19:17    《人民周刊》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昏沉。”这是爱尔兰诗人叶芝勾勒出的动人晚景。205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你我都将在这股大潮当中老去,我们是否也能拥有值得期待的老年生活?人生下半场应该如何有尊严地度过?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渴望通过老年大学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他们对教育的诉求比以往更迫切。他们更倾向于“尊严养老”,在学习中养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老年大学书法课堂教学现场。

 

我的孤独,你或许不懂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据统计,我国55岁以上老年人有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已知的抑郁症患病率约为23.6%,疫情的发展和生活的困境,加重了老年群体的心理问题。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

老年心理咨询师周红告诉本刊记者,很多老人的生活状况不佳,孤独、失能的老年人非常容易陷入抑郁状态。尤其是疫情期间,更封闭的生活状态使老人的心理更加脆弱,需要专业人士提供心理疏导和精神陪伴。有人曾这样说,在这座“老年孤岛”上,有成百上千种孤独。每个老人都在试着和孤独相处,也盼着不被遗忘。

《无缘社会》是日本NHK节目组出品的一部讲述现代人孤独老死的书。它描绘了日本一批老人受高龄、少子、失业、不婚等影响,慢慢变成与外界毫无关联的“无缘人”,同时这种现象也是日本传统思维“不麻烦别人”催生出来的。

日本作为一个后现代国家的样本,高龄少子化问题已经非常凸显,老年人老无所依,晚年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这不是日本一国的问题,我们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

从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老年人都不是悲观的人,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可这能代表他们不孤独吗?无忧无虑如老顽童周伯通,也有孤独的时候。老年人的孤独与年轻人不同,这是一种无处安放的孤独。

“当然孤独,怎么可能不孤独,不过是不想说或者表达不出罢了。”大概老年大学的李老师对这类话题更有发言权。

不过,老人们的孤独感或许可以通过上老年大学来缓解。

对此,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表示:“不光是办老年大学,我甚至觉得可以发挥一些退休知识分子、退下来的领导干部的作用,多办一大批老年研究院。这样,既帮助老人养老,负责照顾他们的全面健康,同时帮他们实现老有所为的期望,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非常有好处。”

 

充实的老年大学生活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14亿中国人困在家中。喜欢唱歌跳舞的我曾经感到了难以言表的孤独和寂寞。多亏老年大学与时俱进地安排了网上教学,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体验。”赵阿姨是石家庄老年大学的一名学员。62岁的她,已经在老年大学学习了10年。赵阿姨说,如果身体可以的话,她会一直学习下去。10年来,赵阿姨学习了很多专业,如舞蹈、摄影、英语,今年她选择的专业是书法。

齐大爷今年67岁了,却是第一年上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太火爆了,实在是“一座难求”,齐大爷一直渴望到老年大学学习,去年终于梦想成真,报上了写作班。齐大爷自小就喜欢朗诵和阅读,他想用笔记录下自己的老年大学生活,以此鼓励更多的老年人。

2017年,王建兼职担任老年大学摄影班老师,本来只是抱着一颗公益心试一试,没想到一干就爱上了这份工作。“一路走来,真的满满的都是感动。这群学员里年龄最小的55岁,最大的83岁,他们这么热爱生活、热爱美、热爱摄影,我很感动,也不能让他们伤心。”回忆起当初,王建的情绪有些激动。

“无论学画花鸟还是学画山水,这些零基础学员,有的甚至连笔墨纸砚等基本绘画工具还没有准备齐全,这就导致了学员动手学习能力不均衡的现象。但大家没有怨言,很贴心、很默契地配合着我们的线上教学。”李老师是石家庄一所老年大学的书法老师,对老年大学的快速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前几年老人们都还只是忙着挣钱或者赋闲在家。最近几年大家都注重文化养老,思想转变了。这是一件好事。”

其实,老人们来上学就是为了这些融入集体的快乐,就像赵阿姨所说的:“虽然学习了以后并不能像年轻人一样为社会作贡献,但是多学点东西、和大家待在一起是快乐的,至少不让儿女们担心。”赵阿姨之前学习摄影专业时,常随大家一起参加公益活动,拍一下社会上的人和事,并且记录下自己的生活。

渐渐地,老人们都成了朋友,常出去聚餐,每一次聚餐都像是老同学聚会,仿佛一下回到了几十年前。老人们也关注着周围同学的生活,谁遇到困难了,大家都会尽可能地施以援手。年轻时很“富裕”,有爱可谈、有亲可暖、有友可聊。年龄一大,丢了工作、朋友变淡,甚至爱人也已经远去。不过,还好有这些老伙伴在。

 

有尊严的“文化养老” 

老年教育是以老年人为实践主体、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综合教育,它又被称为“第三龄教育”。

如今老年人对教育的诉求比以往更迫切,“文化养老”正在成为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养老方式。但是,老年教育一定程度上还处于“教育的空场”,大众关注度有待提高,教育公平的缺失和经费不足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教育公平的缺失体现在城乡差距大,部分老年大学对退休干部和普通老人差别对待,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经济水平相差甚远。另外,政府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初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上,往往忽略了老年教育。”

据悉,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所公办老年大学,学生人数达到4000多人,尽管每年开设的班级增加到了100多个,但入学的名额仍然是一座难求。老年人普遍反映报名“基本靠抢”,有的人甚至还连夜排队。

记者走访发现,老年朋友们早就在抱怨类似的情况。一些老年大学倒是办了很多年了,前两年还新建了校区,但仍然满足不了本地老年朋友们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热门课程上,譬如摄影课、交谊舞课、计算机等,师资不够,班级少,排课也少。

河北沧州的一位张阿姨,连报了两年的摄影课都没报上,最后只好选了相对冷门的围棋课。好在上了一年的围棋课后,张阿姨小有收获。今年她又没抢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于是还上围棋课,结果发现老师授课以新生为主,还是从头开始。现在,她觉得自己有点坚持不下去了。

一边是老人们渴望充实自我的强烈愿望,一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老年大学容量有限,这之间的矛盾正在愈演愈烈。

“现在初步统计,大概全国的老年人至少要8到10个,才能有一个座位。”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副会长刁海峰说。这意味着许多期待“上学”的老年人还游离在老年大学之外,我国老年教育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应该认识到许多老人愿意为社会作出贡献,除了吃饱穿暖以外,他作为一个人还有更高的需求,所以我提出要办更多的老年大学,同时把为老人服务的设施和机构也转化为老年大学。这样,我觉得‘临终关怀’可以变成‘安养’‘宁养’。即使是高龄老人,即将告别这个世界,也能活得有质量、有尊严、有希望,最后人人都能带着希望走。”刘远立说。

 

这里或许还蕴藏着商机

如今,许多业内专家在呼吁政府在政策方面适当向民办校倾斜,同时调动社会多方力量,用市场化的方式满足老年教育带来的新需求,建议发展老年教育应该像发展养老院一样“吸引社会资本加入”。民营老年教育领域或将成为一个新的投资风口。

小王是一名90后创业者。前几年,小王的母亲退休了,一下子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于是她就想着学习一些感兴趣但过去没时间实施的事情。在帮母亲物色老年大学的时候,他发现了商机。

去年,小王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项目,一个以45岁至65岁的中老年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创业项目,为他们提供精品课程、社区社群,丰富他们的退休生活。

小王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中老年群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想要体验什么样的服务?”很显然,他们与年轻人截然不同,产品要想受到中老年人的欢迎,必须符合这类人群的沟通习惯和消费需求。同样是教育产品,小王和团队为贴合中老年人需求而独创了主题课程和实践展示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疫情使小王的项目也受到了影响,他们推出了线上直播授课,除了常规课程,还特别开设了短视频制作的课程。课上老师会教大家如何制作当下流行的短视频,也研发了一些能够简单模仿的模板,让中老年学生能够快速上手,做出成品。

“整个社会趋势是在老龄化,但是老年人在年轻化,教育、时尚、旅游,都只是中老年群体的某一个社交场景。”小王说。

记者还发现,除了小王这样的创业者之外,一些地方培训学校开始尝试和当地社区政府合作,办起“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单位,开设起面向老年人的特色公益课程。

谈到老年教育领域的开发价值,刘远立说:“现在谈人口红利,更多的是指年轻人的人口红利,没有人考虑老龄人口,特别是活力老龄人口。如今知识经济占的成分越来越大,很多活力老人的经验、智慧、信息的积累,是一般年轻人所比不了的。中国有句话叫:姜是老的辣,怎样将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是个很大课题。”

未来,或许会涌现出越来越多发展老年教育的新路子。不过,届时,老年群体或许会担心费用问题。但只要教得好,氛围好,能结伴交友,让生活过得更充实,让晚年更幸福,相信广大老年朋友还是愿意为“文化养老”买单。

(《人民周刊》2020年第13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内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
下一篇:老年人的潮生活:银发网红也忙着直播带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