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上海、成都、北京、厦门四地城乡垃圾分类成功案例引关注——

垃圾分类 居民这样参与

彭训文    2020-06-22 08:43:00    人民日报海外版

  勾建山作(新华社发)

  上海市静安区会文大楼小区居民在分类投放垃圾。
  赵 琦摄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根与芽文化交流中心项目主管魏蔚(右)向居民展示堆肥成效。
  邓平模摄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桃峪口村居民将垃圾分类投放到收运车上。
  和艳霞摄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南社区古兴里小区垃圾分类“绿色星期六”活动现场。
  陈 颖摄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随着全国46个城市强制垃圾分类驶入“快车道”,这句话在中国已成流行语。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对垃圾分类投放等良好社会风尚点赞。他指出,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

  如何让居民真正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并推广开来、坚持下去?我们采访了上海、成都、北京、厦门等地垃圾分类较为成功的城乡社区居民、带头人、环保组织负责人及相关专家,来看看他们是咋干咋说的。

  

  业委会志愿者带头干

  城市:上海

  地点:静安区宝山路街道会文大楼小区

  每天晚上7时,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会文大楼小区居民张弘老人,都会提着垃圾准时出现在小区垃圾房门口。老人今年90多岁了,虽然步履蹒跚,但投放垃圾时干湿分明,动作利索。

  小区业委会主任陈荣林介绍说,小区有100户居民,每天早上6时30分至8时30分和晚上7时至8时是大家投放垃圾的时间。“现在大家基本养成了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不太需要我们操心了。”

  一年多前,情况却正好相反。由于投放垃圾的厢房年久失修,环境脏乱差,居民扔垃圾都要屏住呼吸。变化始于去年3月,当地政府对垃圾房进行了更新改造。站在宽敞明亮的屋里,陈荣林和业委会同事决定行动起来:成立了由业委会成员、楼组长、热心居民等党员组成的9人志愿者小组。在社会组织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指导下,他们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干湿垃圾的正确投放方法;为方便居民,还在洗手池旁添置了烘干机、肥皂等。

  志愿者小组成员每天提前将垃圾房打扫干净;到定时定点投放时,进行文明劝导,分类投放正确率很快大幅提升。

  陈荣林现在正计划通过居民投放行为分析表,给居民打分。“我们要增加居民信心。垃圾分类看似简单,但坚持做、重复做、用心做好并不容易。”陈荣林说。

  “业委会深度参与,能更有效巩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成果。”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项目主管韦璐认为,业委会参与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后,由于具有就近、细致、反馈及时等特征,能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并根据居民反馈进行及时调整,实现良性循环。

  厨余垃圾堆肥变宝贝

  城市:成都

  地点:青羊区八宝街社区王家塘街12号院

  吃完早饭,74岁的居民范秀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剩余的餐厨垃圾倒在专用塑料桶中,然后到小区指定垃圾桶内堆放。经过堆肥,它们又变成了小区的护花肥。在范秀琴居住的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八宝街社区王家塘街12号院小区里,这是所有居民每天的“必修课”。

  如今,这个小区95户居民全部实现厨余垃圾自主分类,垃圾分类率达90%,平均每月可实现厨余垃圾及绿化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近1吨,相当于过去1/3的垃圾清运量。

  让居民养成分出厨余垃圾习惯并不容易,环保工作人员与社区居委会做了长期宣传、引导工作。环保公益组织成都根与芽文化交流中心项目主管魏蔚将其总结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员居民。发放厨余垃圾收集桶,对居民逐一宣传;工作人员在每天两个投放垃圾时段驻点,对居民进行引导。第二阶段是优化堆肥技术。通过改造堆肥池、增加干树叶比例、粉碎绿化垃圾等,让堆肥区无异味、少蚊虫。第三阶段是自主维护。通过提升物业工作人员能力和社区居民积极分子环保技能,确保小区堆肥池长期稳定运行。

  为了让居民乐于配合,根与芽文化交流中心和物业工作人员在垃圾投放时段进行了半年时间的不间断驻点工作。长期驻点和就地堆肥让居民看到,大家做的不是无用功。

  “完全靠鼓励、倡导和宣传很难让居民信服,要让他们看到垃圾分类的好处。”魏蔚认为,这需要在开始引导时就树立居民是垃圾分类主体的观念,而不是不依赖奖品、积分等诱导方式。

  魏蔚说,并非所有小区都适合或有条件就地堆肥;但是在就地堆肥小区,更多居民会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实际价值,从旁观者变为践行者和坚定支持者,这个过程还能帮助小区提升议事能力、自治能力。

  这个村庄垃圾不落地

  城市:北京

  地点: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

  “我们住在京北的小村庄,清清的渠水村前流淌……”每当村歌《辛庄人》在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街巷中响起,村民便会将分好类的垃圾带到门口,垃圾收运车很快上门收走。

  “垃圾不落地。”因为实现了这个目标,这个小村庄现在火了。走在街道上,你见不到垃圾箱,也很少见到垃圾。

  垃圾去哪儿了?“它们各有各的去处。”在村中租住的北京阿牛公益创始人唐莹莹介绍说,4年前,她开始在村里推动村民在家按照“两桶两箱法”分类: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用村里发放的塑料桶来装,保洁员每天上门回收;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由村民自备纸箱存放,村里定期回收。

  为争取村民、租户支持,唐莹莹和村干部进行了两个月宣传,开了32场动员会,并开展上门动员、清理垃圾斗、净村等活动。“原以为是‘一阵风’,没想到这么认真。”村民李大芳说,看着村里越来越干净,她和很多街坊也加入志愿者团队,劝导大家分好类。

  辛庄还建立起占地400平方米的环保站,环卫人员对垃圾进行分类分拣。通过开展酵素制作和堆肥试验,烂果子、树枝、厨余垃圾等也有了好去处。半年后,辛庄村民垃圾分类正确率达到95%,混合垃圾减量约75%。这套经验后来在兴寿镇20个村得到有效推广。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满月,唐莹莹正尝试在北京城市社区里推广“辛庄经验”。她认为,居民、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保洁员、分拣员等相关责任主体的努力需要“被看见”,不良行为人应被适当曝光;尽快建立市、区、镇街各个层级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作用;以党建引领牵头、以定时定点为基础、以责任唤醒为目标,建立激发相关方内生动力的垃圾分类工作方式。

  居民该干什么更明确

  城市:厦门

  地点:思明区前埔南社区古兴里小区

  “社区垃圾分类要干好,各方要各司其职。”这是福建一点蓝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水龙,参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南社区古兴里小区垃圾分类服务以来悟出的经验。

  古兴里小区有居民612户,硬件设施不完善、垃圾投放点位分散、督导队伍不力、部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等问题,曾困扰着小区垃圾分类深入开展。两年前,张水龙和同事进入小区服务。为解决管理松散问题,他们与物业、业委会、党员积极分子、督导员等多次开会协商,让各方找到合适定位、凝聚共识。“比如撤桶,以前小区有6个垃圾投放点,却只有2个督导员;经过协商,投放点减到2个,居民和督导员更熟悉了,宣传引导效果大为提升。”张水龙说。

  居民垃圾分类具体做得咋样,都记在“小本本”上。古兴里小区探索建立台账制度,督导员准确记录积极参与家庭和分类不好家庭投放情况,做得好的表彰,做得不好的入户讲解。对督导员也制定了考核管理办法、组织培训和考试,进行月度考核评估,表彰优秀、及时更换不合格人员。目前,古兴里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0%以上,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达70%以上。

  “古兴里小区的实践表明,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黄厚新表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主要包含运营保障、组织协调、培训宣传、督导考评等4个方面,各部分工作要均衡推进。

  对于一些城市社区聘请第三方社会组织进行运营保障,投入大量资金招聘人员进行二次分拣而忽视其它工作,黄厚新认为并不可取,“一旦地方财政等资金无法持续投入,垃圾分类系统就很容易出现倒退,甚至崩溃。因此,要更大限度发挥社区力量、利用社区条件,支持参与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垃圾分类系统。”

  

  专家建言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与楼型、居民收入这些背景条件无关。只要完善基础设施、告知居民主体责任、志愿者安排好值班等关键措施整体到位,垃圾分类的效果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

  垃圾分类要得到广大老百姓积极响应,“温度”更加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远比一张分类告知书更能影响每一家每一户行为和意识的转变。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军  

  中国垃圾分类在20多年实践中涉及很多问题,如垃圾分类标准、垃圾筒设置、垃圾投放时间、对于居民垃圾分类进行奖励、二次分拣、前后端衔接、混合收运、“九龙治水”管理、垃圾焚烧等。在新一轮垃圾分类政策实践开启的当下,非常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系统总结,避免再走弯路。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陆健 

  对物业来说,落实好生活垃圾特别是混合垃圾计量收费制度,比定额收费更能提升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厨余垃圾分出率,实现垃圾减量。对社区居委会来说,尽快建立相应考核制度很重要。只有重新理顺各类主体职责,真正让居民履行分类义务,形成分类习惯,垃圾分类的成本才能降低。

  ——环境公益组织零废弃联盟政策主任谢新源  

  (本报记者  彭训文整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规范化:下足绣花功 形成新时尚
下一篇:福建省财政对13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给予补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