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各国(地区)签证、航班等政策限制,部分留学人员赴境外就学受阻。为解决这一群体的实际困难,教育部允许部分高校采取临时举措,通过适当增加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招生名额,为留学受阻的学生提供更多就学选择。
系列措施解决留学难题
受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学生流动遇阻。因各国(地区)入境、签证、航班等政策限制并考虑境外疫情风险,部分中国学生于今年秋季赴境外国家和地区留学的计划被迫改变、延迟甚至取消,部分学生面临升学困境。
为切实回应社会关切和需求,解决这类学生的现实困难,教育部采取了系列专门政策举措。
比如,合理引导学生在国内通过远程教育方式继续完成学业;允许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考核招录部分符合特定条件的留学生,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为学生提供国内求学机会;指导驻外使领馆教育部门积极与驻在国教育部门和高校联系,敦促其妥善解决我留学人员学业受阻问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支持指导等。
另外,教育部还明确,允许高校在确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通过与境外合作高校签订交换生协议等方式,接收留学生先行在国内借读学习。留学人员受疫情防控影响无法按时返校而选择通过在线方式修读部分课程,以及因此导致的其境外停留时间不符合学制要求的情况,不作为影响其学历学位认证结果的因素。
增加合作办学招生名额
此次教育部的系列措施中,临时增加合作办学招生名额格外引人关注。教育部表示,当前形势下,部分出国留学计划遇阻的学生希望在国内寻求就学机会。有关高校也表达了明确意愿,希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招录部分出国受阻的优秀学生,缓解学生燃眉之急,承担高校社会责任。
因此,作为疫情期间特殊安排,教育部允许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招录部分符合特定条件的出国留学生,疏通学生就读出路,提供更多就学选择。
此次招生政策的招生对象,是已持有境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原计划于2020年秋季学期攻读境外高校本科或硕博士研究生的中国内地(大陆)籍学生。各招生院校将根据相关规定和本校实际情况设置报名条件和录取标准,公开招生简章。
在招生方式上,此次扩大合作办学招生不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占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标,对高校其他各类招生不产生影响。招生工作遵循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保证质量的原则。学校对报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适当形式组织招生考试,录取标准不低于外方合作办学者同类专业在其本国(地区)的标准。学生完成学业后,达到学业要求的,仅颁发外方高校学位证书,并可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获得认证。相关高校应制定详细招生简章,明确招生对象、招录程序、录取标准等,严格保证招录工作公平公正。
教育部表示,依法在办的可颁发外方学位证书的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部分项目所在高校,根据自身意愿和实际办学能力,在与外方及港澳台合作单位就招生方案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可开展招生工作。
据了解,参与此次招生的有北京、浙江、广东等19个省(区、市)的约90个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为留学生提供多样选择
“这是很好的事情,疫情下出国留学受到影响,教育部的这项举措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留学机构新航道首席留学专家冉维表示。
这次参与临时扩招的高校不乏世界顶尖名校和国内一流高校,将为留学生提供优质一流的高等教育。据统计,在8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不含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的中外合作项目比例达46%,其余8所具有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境外合作高校均是世界知名大学,其中纽约大学、利物浦大学、诺丁汉大学、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是世界前100名的顶尖大学,肯恩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是全球排名前500名的一流大学。
此外,本次参与临时自主招生的中外合作高校的境外合作高校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充分考虑了留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先进教育理念和多元文化的需求。
此次招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充分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尤其是在专业、招生条件、招生程序上充分放权,允许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自主招生。在录取方式上,大部分学校采取申请材料审核+面试方式,个别学校采取了笔试+面试的方式。
业内人士认为,这次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9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公平有序地招收持有国外一流院校录取通知书的中国籍学生,彰显了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对海外留学生们的重视和关切,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教育治理能力在不断增强。此外,90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临时自主招生,实质是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尝试,为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内教育体制与国际接轨、提升国内高校国际竞争力以及发展K12国际化教育提供更多积极有效的探索和思考。(陈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