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高校版”东北秧歌怎么扭?

2020-09-27 11:34:10    工人日报

当田间地头的民间舞蹈,遇到高校专业的艺术编排,火花产生了

“高校版”东北秧歌怎么扭?

当下,人们越来越喜欢追求时尚新潮,传统秧歌正逐渐淡出寻常百姓的生活娱乐,但一所民办高校却逆流而上,不断借助自身平台和人才资源,将秧歌文化渗透进中小学学生、社区老年人和非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中间。

唢呐高亢,舞姿俏美,9月16日,在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一号教学楼内,24名舞蹈专业学生正在排练东北秧歌剧目《姥姥的田》。当田间地头的民间舞蹈,遇到高校专业的艺术编排,碰撞出的是令人倍感美妙与酣畅的视听盛宴。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26个获批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该校成功申报传承项目东北秧歌,成为吉林省唯一入选高校。

 

远不止“土与村”

提起东北秧歌,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大红大绿的俗艳着装和根植于田间地头的浓浓乡土气息,在各类广场舞火爆城市生活的当下,人们已经很少能看到秧歌的影子。可实际上,作为一种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东北秧歌源自东北地区劳动人民长期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受民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蕴含着东北地区开放、多元、包容的美学理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东北师大人文学院音乐舞蹈戏剧学院舞蹈教师王诏说。

随着演出市场不断成熟,东北秧歌也从田间地头走向舞台。1997年春晚,在赵本山和范伟表演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中,王小燕饰演的“小辣椒”形象使秧歌舞蹈火遍大江南北。2019年春晚长春分会场,东北秧歌舞蹈再次登台,东北师大人文学院就有140名学生参演。

此外,在舞蹈教学领域,东北秧歌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便进入到全国性舞蹈教材之中,在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拥有舞蹈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广泛使用,也是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中的必修舞种。

如今,源自民间的东北秧歌或许因为“土与村”戏剧般地在民间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但其在高校教育领域和专业表演舞台上,仍占据重要位置。

“不过,这种根植土地的艺术形式,基础与灵魂仍然在劳动人民当中,我们专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就是到基层、到民间,去挖掘东北秧歌文化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东北师大人文学院音乐舞蹈戏剧学院舞蹈系主任张万励说,高校将东北秧歌搬到学校中,并形成专业教材,这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濒危中的拯救

9月初,张万励带队专门到四平市梨树县,对当地独创的丰收秧歌进行采风考察。72岁老艺人杨剑英是为数不多的传承人,她跳舞时的动作均源自于劳动,比如割麦子、打捆、扬麦子等,用扇子、手绢等道具艺术化表现出来,感染力极强。

“在吉林,原汁原味的老艺人、老秧歌越来越少了,甚至已处于濒危边缘,很多人对东北秧歌的认识浮于表面,不了解其深厚鲜活的文化内涵。”张万励说,怀着紧迫的危机感,她和学院的老师们一直在不断开展挖掘保护传承工作,但保护工作的进展很难跟上传统东北秧歌消亡的速度。

张万励告诉记者,东北秧歌的艺术影响不仅限于舞蹈艺术领域之中,纵观东北地区现有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吉剧、辽剧、龙江剧、二人转等很多表演艺术形式都与东北秧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东北秧歌的传承对东北文化艺术的发展意义非凡,对维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持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根上的东西不能丢,但创新也非常有必要,东北秧歌不应该是少数人的文化,也应该是更多普通人的文化。”张万励说。

 

花样传承展现秧歌魅力

“我们之所以申请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项目,就是要借此做好桥梁纽带,一方面挖掘传承民间原生态舞蹈,一方面提炼成专业的教材和作品;既研究秧歌本身,也研究传播方法,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用多样化手段将这种文化传承给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张万励说。

自2015年起,该校先后与20所城镇、农村中小学建立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创作的东北秧歌大课间操、东北秧歌舞蹈组合等在各个项目中推广,累计课程覆盖超过6000人次。

同时,积极组织师生深入文化馆、社区,开展百姓健康舞项目,建立起15个社区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创作了系列中老年东北秧歌百姓健康舞教材,并定期举办展演,在丰富中老年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东北秧歌的社会影响力与普及度。疫情期间,学校还将课程搬到了网上,受众超过5000人。

“我从大二开始每周都会到社区和学校教老人和孩子们东北秧歌,在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交流和实践能力。”舞蹈专业大四学生刘逸超说,本来她也担心过大家可能不会喜欢东北秧歌,但实际上,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只要了解到秧歌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技巧,就会产生兴趣。

该校负责对外推广工作的舞蹈教师李卓告诉记者,在传承过程中,社区老年群体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有的以前就有自己的秧歌队,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艺术升华,比如教授舞蹈技巧,使舞蹈动作更加优美,同时也会将学校原创和较为经典的秧歌剧目带进去。

比较难的是如何让中小学的孩子们也喜欢上东北秧歌。“我们之前也确实有很多顾虑,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在创作上花了很多心思。”张万励说,她和团队专门结合了很多时尚元素对秧歌的动作和配乐进行创作,比如舞蹈动作上融入运动风格,韵律性更强,配乐在保留传统唢呐、锣镲等乐器演奏的同时,采用童声演绎民谣曲风,旋律活泼、新潮。

“在秧歌课间操的创作中,我们需要按照孩子们的接受程度,一稿一稿地去敲定,并不断调整、完善,前后修改了不下20次。”李卓说。

令张万励特别惊喜的是,今年下半年,学校获批全国传承基地后,舞蹈专业在全校新开了《东北秧歌表演基础与实践》《东北地域舞蹈文化》两门校级公共选修课,报名情况非常火爆,110个名额一抢而光。

未来,借助基地,该校计划努力将东北秧歌传承给万余人。“目前,我们正在筹备成立东北秧歌社团,同时还要跟学校申请开设围绕东北秧歌的艺术通识课,并创建线上传播平台,整合共享秧歌文化素材,让更多人从中感受东北秧歌的独特魅力。”该校舞蹈老师李阳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耍横的背后是特权思想作祟
下一篇:电子社保卡推多项服务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