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二十四载走过二十四拐”

宁波黔西南对口扶贫协作走访见闻

2020-09-03 15:22:57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贵阳9月1日电(记者吴帅帅、肖艳)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西南部有一条著名的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当地许多干部群众常以此类比浙江宁波市和黔西南州24年来走过的脱贫路。

1996年,浙江省宁波市与黔西南州对口扶贫协作工程正式启动,两地由此在脱贫攻坚的“二十四道拐”上结对携手。

 

产业协作传递致富“接力棒”

在黔西南州兴仁市潘家庄镇,原本光秃秃的荒山如今栽种了1200多亩蓝莓。蓝莓生态园负责人令狐云2016年返乡创业,两年时间在老家成功试种蓝莓,并进行规模化种植。

由于缺乏融资渠道,两年前令狐云一度陷入资金困境,“挂果量和品质已经达到标准了,正是扩大规模的时候”。

经过当地政府牵线,从宁波慈溪汇来了一笔300万元的产业帮扶资金,但这笔资金有附加条件:以马马崖镇大湾村36户贫困户入股的方式参与产业开发。令狐云欣然答应,“解决了我资金上的燃眉之急,保障了本地村民的就业,还让原本产业薄弱的乡镇有了‘飞地’。”如今通过产业带动,马马崖镇贫困户已整体获得13.5万元的分红。

既要“输血”帮困,更要“造血”发展。2006年,251只浙江的长毛兔被宁波扶贫干部第一次引入普安县。在当地干部群众悉心培育下,长毛兔养殖成为存栏量超17万只、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产业。“一只兔油盐醋,十只兔新衣裤,百只兔娶媳妇……”这段顺口溜在当地渐渐传开。

在宁波挂职干部、普安县副县长方健看来,一项扶贫产业干了14年,背后凝聚了几批扶贫工作队成员的心血。“现在我们努力把项目往产业链方向延伸、打造,养殖、粗加工、精加工项目已经落户普安,后续力争形成从研发到市场整个产业的‘微笑曲线’。”

 

人才交流同赴脱贫一线

在黔西南州多地,记者一路见到不少像方健一样的宁波干部、技术人才。

“2018年4月26日,我到贞丰县的第一天,去了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鲁容乡。”宁波挂职干部、贞丰县副县长黄列清楚地记得第一天来到黔西南州的情景:北盘江两岸都是荒山,进村的道路没有硬化、没有护栏,一侧便是300多米深的悬崖。

没有人相信贫瘠的石漠化山地能够结出脱贫的果实。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扶贫干部需要用自己的行动说服群众。“为了走近群众,从宁波来的技术人员不习惯辣味,甚至一边吃胃药一边吃辣。”黄列说。

经过两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如今北盘江两岸,芒果、百香果、火龙果种植红火,“一江三果”让贫困户收获了“甜蜜”,种植产品还被搬上直播间销售,一小时成交额突破30万元。

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何兰云说,把挂职当任职,是“助力军”也是“主力军”。东部干部的工作思路、作风给了当地干部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2013年以来,宁波市共选派干部67人、专业技术人才1101人到黔西南州开展脱贫攻坚和支医支教支农工作。与此同时,黔西南州选派干部162人、专业技术人才1466人赴宁波市交流学习。

 

“艺术结对”共建美丽乡村

在晴隆县光照镇定汪村,这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来了13位宁波市宁海县葛家村的朋友,不带钱、不带物,他们打算用艺术“点亮”定汪村。

201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艺术学院教授指导,加上村民乡土智慧,葛家村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自己的家园,不到一年时间,原本普通的村子成了网红景点,2019年吸引游客超30000人次。

“花钱少、村民参与度高,这样的理念为什么不能在宁海对口帮扶的晴隆乡村落地生根?”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海峰说。经过两地党委政府牵线,葛家村和定汪村正式结对。

才短短半个月时间,村里已经在许多细小的地方显露出别样的艺术气息:水泥墙被贴上了木饰面,古树下铺起了鹅卵石,将要废弃的门板摇身一变成了“未来书院”的门匾……

“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村民主动参与的热情。”来自葛家村的葛诗富说,村里有棵300多年树龄的黄葛树,树下原本是牛、马散放的杂草坪,现在,这棵古树下已是孩子们的排练舞台、村民的露天会场。

光照镇党委书记邓瑞兰说,看似抽象的艺术激发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脱贫路还是振兴路,归根结底是要让百姓自己有主动性。”

从地域、县域对口帮扶,发展到如今的村对村、村民对村民,晴隆县委书记袁建林说,随着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不断深化,我们对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更加充满信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粮库监管必须看得见摸得着
下一篇:“结”满进城山娃心声的“连心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