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传承技艺,弘扬文化

2020-09-02 16:41:48    人民日报

让作品更具时代性,让玉石具有更多文化味,是我作为岫岩玉雕传承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艺30年来,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一门手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关键还要注重文化的弘扬。

众所周知,岫岩玉质地细腻温润、颜色翠绿、层次丰富,适合制作符合东方艺术美感的工艺品。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到大型玉雕万里长城,不少岫岩玉雕作品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只有用精湛技艺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才能不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传承,首要的是扎好根。这个根,就是立足时代、反映生活。没有哪一种传承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从时代风貌、生活万千中找到传承与创作的交互点。比如,我在创作丰收系列作品时,依托花玉现代矿料的颜色和形状,发掘出辣椒、萝卜、白菜等富有东北特色的小型物件,尽力在生动可感中呈现美好生活的主题。可以说,在时代脉搏中发挥工匠技艺优势、把握文化意韵,就能创作出满足群众需要、符合时代旋律的好作品。

传承是本,创新是魂。如何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所提出的新课题。这就必须通过一个个技法、一件件作品,让散落在自然界中的玉石活起来。

还记得在创作大东北系列作品时,用“料”与用“意”的关系处理很重要。借助黑白玉料水墨山水韵味的特点,以此表现中国大地变化、乡村进步发展的创作灵感十分强烈。于是,品东北山区冬景、访玉雕山水大师、问普通群众百姓,我用了7年时间完成了对白山黑水间美丽乡村的描绘。这次创作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只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才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技艺传承与弘扬文化,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一代又一代匠人接续耕耘。父辈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无论哪种工艺、无论何种文化载体,只要全身心投入,做到专一、专业、专注,就能把技艺继承并发扬好,也就能在万千锤炼中找到符合时代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立足新时代,传承一份技艺、守护一份匠心,文化薪火代代相传不仅需要全心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惟其如此才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唐 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不读书只拍照 书店究竟为谁而开
下一篇:保障消费者“差评”权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