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冲击之下,世界经济增长图景黯淡。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先降后升、稳步复苏。受益于中国经济复苏和消费反弹,不少外企在华销售业绩亮眼,成为对冲其本国业务下滑的“正资产”。从繁荣期的“聚宝盆”,到疫情下的“避难所”,中国经济展现出的巨大韧性和潜力,持续增强全球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美国运动休闲品牌斯凯奇二季度销售总额同比下降42%,却在中国市场实现11.5%的增长;受益于中国市场良好表现,特斯拉公司尽管一度关停在美国的工厂,却仍在二季度盈利1.04亿美元。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近日刊文称,中国消费反弹帮助一些美国公司抵消了其在美国国内销售严重下滑的损失,美国一些知名品牌高管在最新财报季特别提及,是中国帮助其度过了艰难的三个月。
在中国市场逆势上扬的表现也令不少日本、欧洲企业得以在财报上勾出振奋人心的一笔。丰田一季度在日本国内销量减少三成,北美市场减少六成,凭借中国市场销量14%的增长支撑着销售总额;欧莱雅上半年销售额在中国市场实现了17.5%的增长,成为集团业绩表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一波“中国行情”再次用事实证明,中国市场是众多跨国企业不可或缺的增长极,所谓“去中国化”,只是一些人违背经济规律炮制的政治噱头。
给力的“中国行情”,得益于中国疫情防控成效显著,为经济恢复创造条件。随着本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加速推进,中国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中国“成为疫情暴发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认为,中国在疫情暴发后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是经济快速复苏并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
给力的“中国行情”,得益于中国政府精准施策,为“中国引擎”充分赋能。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直接惠企利民,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六稳”“六保”稳住经济基本盘,为提振内需保驾护航。二季度以来市场消费逐月改善,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销售回升;网上购物、直播带货持续火热;疫情推动在线教育、远程问诊等行业快速扩张,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催生新业态,新的消费点不断孕育壮大。
从新基建到新材料,从数字经济到智能制造,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加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拓展新兴领域消费蓝海蓄积动能;同时将着力构建更完整的内需体系,增强新消费的乘数带动作用。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席吉姆·奥尼尔指出,中国深挖内需潜力将为全球企业开拓新机遇,并再次凸显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给力的“中国行情”,还得益于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实步伐。面对依然严峻的全球疫情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保持既有的开放节奏,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外商投资法》落地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再次“瘦身”…… 一系列开放举措不断拓宽中国与世界的共赢面。美中贸委会最近对150余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为外企在华生产经营创造了便利,美国企业依然看好中国市场。
稳定的经济复苏预期、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合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企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百事可乐斥资7亿多美元收购杭州郝姆斯食品有限公司;德国制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在上海启动创新合作中心,并公布未来5年将在华增资4.5亿欧元;美国强生公司在苏州产业园投产的首款运动医学设备交付上市……
事实胜于雄辩。面对少数美国政客提出的所谓“撤资中国”、“去中国化”、“脱钩”等论调,跨国公司的决策者们深知:面对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与中国“脱钩”就是与机遇脱钩,与未来脱钩。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让-保罗·安巩日前表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我们在中国继续深耕的信心。”可以说,他的话道出了在华外企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