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让人知道是我说的。”“别写进去,咱是兄弟,才跟你说这些的。”“领导可能嘴上不说,但会给我小鞋穿。”《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基层干部“匿名化”倾向正在加剧。在面对各类采访或询问时,不管主题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希望在新闻报道或调研报告中隐去名字。
基层干部“集体失语”,主要受政府机构组织文化影响。政府机构是一种典型的科层制结构,强调权力等级,而且考虑到同事关系、领导作风等,人们一般不愿在组织内部过多发表个人看法或表明个人态度。如果说“组织内沉默”本来就很常见,那么,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变化是,“组织外沉默”正日渐突出——在接受新闻采访、面对社会公众询问、参与上级调查研究甚至在一些非公开场合中,“为官不言”被逐渐放大,基层干部希望主动或被动“匿名”。
这种新变化值得玩味。不排除有些人以“相关干部”或“相关工作人员”自称,是为了考虑大局、平衡关系,避免过于强调个人,导致个别领导“有意见”。但更多的是,这折射了一种“讲真话”的困难。有的人担心一旦实名反映问题引发关注,会被追责及问责泛化,被上级领导“扣帽子”“晾起来”,或者“谁反映问题、谁负责问题”;有的人在其光鲜政绩的背后,不排除是踩着政策红线干上去的,事后一旦被曝光问题,个人难辞其咎。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事务千头万绪,上级政策到底是简单高效,还是形式主义,基层干部最容易发现问题,也往往能对上级任务可行性提出意见。如果他们反映问题的风险系数高,就往往不敢说、不能说、不愿说,这也形成了悖论——越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越需要匿名反映;越是匿名反映,问题往往越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基层治理隐患重重,小事都可能引发大事。
敢讲真话、真实反映问题,是干部最值得肯定的品质之一,也是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央有很多文件、条例都明确要求干部要讲真话,领导干部要听真话。因此,组织内和组织外的沉默,必须引起重视。一方面,要及时完善制度设计,畅通基层干部群众向上级部门的申诉机制,形成立体化的监督和制约体系;另一方面,要用好“三个区分开来”等容错机制,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要为勇于创新、积极作为的基层干部提供干事探索的空间。
“受谏之难也,非徒受之难,而致人使谏之尤难也。”如果说,敢讲真话反映的是担当,那么愿意听真话,体现的是胸襟和自信。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坚信“言能听,道乃进”的道理,多鼓励基层干部讲真话,凝聚推动改革的各方力量。(扶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