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生活时尚 > 正文

履新北京人艺副院长满4个月

冯远征:2020年从“能”开始

2020-12-17 09:32:01    北京青年报

这个冬天,异常的冷,冷得残酷。

但,冬天里的中国戏剧,身未寒,心更暖。

从战疫到扶贫,从舞台到乡间,中国戏剧人的这团热火,在冬天燎原。

2020年岁末,北京青年报文化版组和副刊版组合力推出《冬之火·戏言九鼎——2020北青对谈中国戏剧人》系列融媒体报道。

我们将从《北京青年报》出发,以“北京头条App”接力;于“青睐”之中审视,在“后台”文化直播中冥思;冯远征、濮存昕、赖声川等中国戏剧大家将陆续参与对谈,与北青一道在2020年的冬寒之中畅想2021年的春暖。

2020年初,面对未来一年的寄望,冯远征写下了一个“能”字,冥冥中带点巧合却又似预言。在这个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活的年份,不“能”出门,剧场大门不“能”开,我们“能”做什么?又“能”做哪些改变?首推剧本朗读“云剧场”、院庆演出线上点击500万,疫情缓解时最先敞开大门……这一个个漂亮举动的背后都少不了一个名字——冯远征。年初的一个“能”字,真就成了贯穿他整年的主题,能量、能耐、能见度。于是,年终岁尾,他成了北京青年报文化版组、副刊版组和文化视频直播栏目《后台》年终特别策划“戏剧人的2020”的开篇人物。

表演艺术家出任副院长

不改作风 喜欢干脆利落有事直说

今年7月29日,一则任前公示改变了冯远征在人艺30多年的身份。2016年冯远征上任演员队队长后,从2017年到现在,他没有在外面拍过一部影视作品,绝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剧院,在剧院的称呼也依旧是“远征”或“远征老师”。但上任副院长后,“因为站的层级更高了,思维方式也要变”,作为院级领导,冯远征关注的不光是舞台上的表演和业务本身,还要考虑全院的创作安排,以及以往不曾特别关注的新剧场建设的进度,甚至灯光、音响设备。“事儿多了,责任也重了。”8月初,冯远征走马上任的消息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留言几乎一边倒,无论是人艺的观众还是他本人的粉丝,都表示“有演技、有能力,一定行”。被舆论如此关注和信任,冯远征自己都没想到,“唯有不负众望这一条路了”。

表演艺术家出任副院长在人艺是有传统的,从于是之到苏民,谭宗尧到濮存昕,“演而优则仕”有传承却也毁誉参半。

懂艺术、了解艺术家心理是艺术家院领导的优势,但于是之也曾经说过:“原来演戏我还算是内行,可当了院领导,俩外行!”对于这句话,冯远征有自己的法则,“真的需要更多地去学习管理,我也曾经干过冒进的事。”其实这样的学习从担任演员队队长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我仍然在慢慢调整,逐渐去找到一个舒服的、合适的方式去管理,同时又尽量不去改变自己的工作作风。我喜欢干脆利落有事直说,不要绕圈子,这样才能迅速化解问题。”

如今,每出戏的排练、每场演出,冯远征几乎不会缺席。他常常站在排练场的某个角落,默默地看着演员们的表演,但其实他关注的已不仅仅是演员的表演,更多的是演员特别是新人演员的表演状态,“年轻演员的进步和排练时的投入程度是我所关注的。”成为副院长后,他分管的依然是自己最熟悉的演员队,但他关注的已从一人一事逐渐过渡到了剧院的战略高度。

“冯队长的三板斧”

没时间读书 读读剧本也很好

青年演员年度考核、青年演员剧本朗读,以及马上就会完成一年学习的表演学员培训班,很多人都将这一系列举措称作“冯队长的三板斧”,作为演员队队长的他用实干回应了公众对人艺青年演员表演功力上的诟病与微词。

如今又至岁末,人艺排练厅内可见一组一组的青年演员正进行着剧目片段的排练,以此练功练台词其实是表象,考核的背后传递着更多的信号或者说是冯远征的“野心”:演员有机会去演自己平时甚至可能是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在人艺舞台上演出的角色;如果诠释得好,也可以让剧院看到他们另一层面的潜能。而剧本朗读除了对台词的磨练外,更是青年演员增加阅读量的一个契机,“没时间读书,读读剧本也很好”。剧院一年有7-10次的剧本朗读,演员们更可以借此学习分析人物,接触剧院的经典剧目,尝试不同的角色,更是相互间彼此融合交流的好机会。

从前两年开始,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们每年底都要过的一关便是艺术考核,一如中超曾经的“体测”,虽是常规动作,但每个人又都如临大考。冯远征说,“考核实行的初期,也有演员疑惑甚至不解:我都入行十几年了,为什么还要再像上学时一样考试?但现在,他们都会主动备战、积极备考。”

这两天,人艺排练场又到了一年中不够用的这几天,由于考官们都是剧院的优秀艺术家,这更是一次难得的获得前辈认可的机会。冯远征印象深刻的是,曾经有一位女演员,在艺术考核时主动选择了公认难演的蔡文姬这个角色,原因却很简单,自己在正式演出中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所以才要在考核中过一把瘾。

尊重年轻人

只要你够“硬核” 舞台中央的那束光就属于你

这一系列的举措为青年演员带来的改变是由内而外的,最近甚至有许多导演都和冯远征提起,说从来没觉得年轻人这么有干劲。排练结束,许多演员还会主动留下来继续讨论角色、打磨细节。在冯远征看来:“这是一个精神面貌的改观。特别是今年经典剧目《雷雨》在保留老版的前提下,演员阵容更让年轻演员看到了希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机会不是剧院给的,而是自己给的。”过去总有人艺的年轻演员抱怨,说自己没有机会,得不到戏份多的角色,永远在跑龙套。但是近几年,剧院大量的机会给了年轻人,今年的新戏《社区居委会》便是由全青春阵容担纲的,只要你够“硬核”,舞台中央的那束光就属于你。

其实冯远征自己便是前辈“尊重年轻”的受益者,23岁那年,他还是学员班的一名学员,便有幸进入到《北京人》剧组,也正是那次演出之后,他才觉得自己和人艺终于“合槽了”。“我也是从那时才意识到,很多表演上的东西,尤其是人艺的表演风格,在舞台上才是最能感受和学习的。”

去年,冯远征出版了自己的表演理论总结,取名为没有任何弯弯绕的《冯远征的表演课》。“现在很多年轻人看到厚厚的一本书都会皱眉头,所以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虽然是自己多年表演实践的理论总结,但它一定要薄。”而且书中的内容也不局限于表演本身,还有很多冯远征自己的经历,以及对人物的理解和体会。“一个学习表演的人,一定要看其他表演者的创作体会,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角色是如何诞生的。”凡是对于年轻演员有帮助的,冯远征一向倾囊相授。

人员来来往往

对于那些离开的人 感到惋惜,但不可惜

人艺演员管理体制之严格,在院团中是有共识的,今年更是有公众知名度很高的演员因个人原因与剧院演出相撞,而无奈离开,一度也将人艺送上了热搜。身为演员队最直接的管理者,冯远征说,“人艺就像是一个普通单位,单位里有人被辞退,有人自己炒了老板的鱿鱼,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或许是剧院的特殊性使得人们对于演员的离开格外关注。但当一个演员觉得剧院不再适合他而选择离开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对于这些离开的人,我感到惋惜,但不可惜。惋惜是因为剧院培养了他们很长时间,而不可惜是因为他们觉得其他地方更适合或者说更需要他,于是选择了离开。”

从二十出头考进学员班到今天已经30多年,人艺对冯远征这代人来说早已不是工作单位,而是承载了大半人生记忆的地方。除了他上任副院长,同班同学王刚是演员队副队长,岳秀清更担任了学员班班主任,人艺“黄金一代”眼中曾经的“小字辈”已经担起了剧院的重任,又怎一个“累”字了得。“以前是没有想过,也很难想象自己今后会怎样。但时间似乎就是这样流去,当一代一代人来去变化的时候,肩负起责任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如同一个家庭一样。”冯远征这样形容责任的交迭,“当父母老了,家里的顶梁柱就是我们,而当孩子长大,自己老去的时候,孩子就成了顶梁柱,这是自然规律,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所以现在是责任落到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而我们选择用心去承担这份责任,一切都源于对人艺的热爱。”

接任学员班班主任,岳秀清一直以来的说法是“我是给远征帮忙的”,丈夫吴刚也以“应该给剧院做点事”鼓励她。而平日里,岳秀清的状态一贯闲适,演演戏、养养花。可自从接任了班主任后,哪怕是疫情期间,只要学员们上课,她就不曾松懈,虽然偶尔也会和冯远征抱怨“真累”,但她还是做出了从剧组“逃跑”这样的事。冯远征介绍说,“那次岳秀清都在一个剧组试妆了,又因放不下学员班跑了回来,后来干脆推掉了那个电视剧。”

剧院文化

能当主演,也必须能跑龙套

去年的这个时候,人艺公开招收表演学员培训班的消息震动了戏剧界,人艺需要什么样的演员?怎样的你才适合人艺?一年了,虽然人艺尚未给出最终的答案,但眼下,一出当年集合了朱旭、濮存昕、何冰等众多艺术家的《北街南院》,作为学员班的毕业大戏正在排练中。该剧聚焦的是“非典”期间的北京城,2003年演出后便很少登台,但却与当下的情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学员班的同学正在导演闫锐和班主任岳秀清的带领下重排此剧,以此作为一年学习的总结。

一年来,从线下课到线上教学,从剧组实践到毕业大戏,除了一个人离开,学员班几乎全员坚守,不过冯远征也表示,“学员班招收的是适合人艺的演员,接下来或许会有甄别,或许也会有演员主动离开,但不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意味着他们不是优秀的演员,只是因为或许并不适合人艺。”据冯远征透露,未来,学员班的这种演员培养模式一定还会继续。

“能当主演,也必须能跑龙套”,这不仅关乎艺德,更重要的是一种演员间互相帮衬的剧院文化。平等的机会、“一棵菜”的魂,是由一代代人艺演员传承下来的。从两年前开始,人艺就开始了“以老带新”的模式,“所有正式加入剧院的年轻演员都会被分到一个师父,以此来尽快熟悉剧院、融入人艺。”

犀利提案提演员片酬

不疼不痒还不如不提

作为全国和北京市的政协委员,冯远征每年的提案都颇为引人关注——“剧本荒”的呼吁直接催生了“培源”剧目孵化平台的诞生,针对“戏剧进校园浮于表面”的提案让行业内开始检视好的提议如何最有效地转化,今年更是有市场复苏计划和演员职称与片酬挂钩的提案掀起舆论热议……很多人都好奇,如此众多犀利的提案究竟从何而来?对此冯远征说,其实不是犀利,是实用,“作为政协委员,如果不能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一些不疼不痒的提案,那还不如不提。”

关于剧本的提案其实最早是基于国家艺术资金的使用,“之前我们的做法是,一个项目确定了,国家艺术资金会直接拨款几百万,即便项目不能成型,也要硬着头皮做下去。但如果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应该是,一个项目先获得一部分有关剧本创作的拨款,待剧本完成确定后,项目再往下进行。而如果剧本不能成立,则应立即停止后续的投入,这样也不会浪费国家的钱。”而在这个提议下,“培源”剧目孵化平台应运而生,一部分基金的钱被用于鼓励青年作者的剧本创作。“一年来,这个平台先后收到了370个剧本,已经启动的剧本就有30多个。作为倡导者,我特别欣慰,也让年轻编剧们看到了希望。一个好的剧本自然不能只给创作者几万块钱,这不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状态,能有基金的扶持是最良性的。”

“演员片酬”无疑是一个敏感词,但冯远征认为“总得有人去说去做”,而他关注的其实是这个行业的“弱势群体”。“我希望体制外的话剧演员们也可以得到国家的认可,国家应该出台政策去保护他们,这样如果投资方或制片方所付的酬劳低于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的话,演员们就有权也有依据去为自己争取这个权利。”但是在他看来,这份提案其实是“限低不限高”,于是当有人误读了这份提案时,这个话题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社会话题,甚至成为那一时期的头条。对此冯远征并不在意,“只要提案能被关注到就好。”而事实是,就在这份提案提出的两个月后,国家也出台了新的关于体制外从业群体职称评定的政策。

2021年剧场东扩竣工

北京人艺迎来新的节点

2021年,困扰了几代人艺院领导的“东扩”将正式竣工,新剧场的启用对于人艺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节点。如果说学员班的招收也是为了解决4个剧场同时投入使用时的演员缺口,那么剧目的缺口则将依靠一系列的经典重排来实现。

据悉,明年,人艺继今年的《雷雨》后,将有几个保留剧目级别的作品或以全新阵容或以全新视角进行重新解读,虽然尚且不能透露剧名,但冯远征一句“绝对值得期待”无形中回答了诸多疑问。此外,献礼建党百年的红色大戏目前也已在创作中,新剧场开业演出季以及停摆一年的首都剧场邀请展也为明年的演出增添院外剧目的砝码。

今年6月12日,人艺68周年院庆时,线下演出的线上点击量达到了500多万,而自演出恢复以来,几乎每个剧目都由本报文化视频直播栏目《后台》进行了探访式的直播,就连远赴大凉山演出的《洋麻将》也不例外。而冯远征也表示,未来人艺在线上还将进行新的尝试。

三年没有影视作品,一年没登话剧舞台,明年冯远征除了话剧的演出,《司马迁》还将赴其故乡韩城演出。而在他上任副院长之初,市委领导就曾有“不要放弃影视”的说法,明年如果机会合适,冯远征或许也将在三年后重回影视……

(记者 郭佳 实习记者 王润祺 摄影记者 王晓溪)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闫妮:蔡素芬有一种力量吸引我
下一篇:《装台》:带着生活毛边的故事让人着迷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