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饱腹感”“不用节食,健康减肥”“一瓶代餐奶昔扛饿五小时”......不少商家推出的代餐奶昔、代餐棒、代餐粉等产品真如宣传的健康吗? 代餐市场发展情况如何?
代餐产品获资本青睐
代餐产品通常是以谷类、豆类、薯类等食材为主制成的产品,食用后有饱腹感,可降低人食欲。医药行业咨询管理专家林小芳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代餐产品本来是给特殊人群定制的食品,其消费群体包括过度肥胖人群、肠胃功能紊乱人群以及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随着消费者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代餐产品的消费群体逐渐扩大。
记者发现,目前市面上代餐产品的价格多在100-500元之间,在淘宝平台上,不少产品的月销量过万。据央视节目正点财经报道,去年主流电子商务渠道的代餐产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增长率超过35%。
销量火爆的代餐品牌也受到资本青睐。例如,代餐品牌ffit8近日完成数千万元首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复星锐正资本领投,明星投资人李静、戴军跟投。据悉,ffit8于去年成立,主打产品包括蛋白棒和瓶装代餐奶昔。今年“6·18”促销期间,ffit8在各大电商渠道的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今年4月,有两家代餐品牌也相继获得融资。其中,代餐品牌薄荷健康宣布完成C轮融资。据了解,薄荷健康目前的产品包括代餐,也有低脂鸡肉丸、零卡果冻、奇亚籽威化等网红零食。另外一家代餐品牌王饱饱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成立于2016年的王饱饱主打高纤维代餐麦片,并借助李佳琦、欧阳娜娜等主播、明星的影响力实现快速曝光。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该品牌才刚完成了A轮融资。
代餐产品“零食化”
林小芳表示,代餐产品销量火爆主要是由于年轻消费者对该类产品有巨大需求。去年1月, 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发布的《代餐粉行业白皮书》显示,代餐粉对年轻人尤具吸引力,其中,18-30岁购买者占70%以上。但综合看来,减肥瘦身是消费者购买代餐粉的最主要动机,其次才是出于养生考虑。
此外,林小芳表示,为了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购买,商家在产品的外包装上花了不少心思,产品呈现“零食化”特征。中国商报记者发现,目前代餐产品主要以代餐奶昔、代餐棒、代餐粉为主,外包装颜色清新亮丽,产品体积较小,口味主要包括抹茶味、巧克力味、草莓味、橙子味,基本上是年轻消费者青睐的味道。
另外,为了吸引减肥人士的注意,很多商家宣传自己的产品是“私人身材管理师”“肠道吸油小海绵”“零腹担”,更有代餐产品大肆宣传减肥功效。有受访律师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代餐产品作为普通食品,是不能宣传具有减肥功效的。
代餐产品健康吗
但据媒体报道,不少消费者在食用代餐后身体出现不良反应。据悉,浙江省一位女大学生小宋食用代餐产品半个月之后,出现腹胀等症状,被医院确诊为肝小静脉闭塞。后来小宋病情恶化,最终进行了肝移植。
同时,中国商报记者发现,“消费者吃代餐减肥,一停用就反弹”“吃代餐之后身体抵抗力下降”等新闻也频繁出现在网络中。打着“健康”旗号的代餐产品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对此,林小芳表示,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所需的营养量也有一定差异,如果这些消费者都吃相同营养配比的代餐产品,那肯定对身体没有益处。
另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沈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些代餐产品可能违规添加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如盐酸西布曲明、酚酞、利尿剂甚至毒品安非他命等,如果长期食用,可能会对胃肠道、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副作用。
中国商报记者采访了一些尝试过代餐产品的消费者。消费者王先生表示,他需要减肥,健身教练推荐他喝代餐奶昔代替早餐。但他发现上午8点喝完代餐奶昔,两个小时之后就饿了,“没有特别强烈的饱腹感,我坚持不到中午吃饭的时间就要加餐,结果体重不降反升。”
另外一位消费者刘女士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她为了拍婚纱照想快速减肥,坚持喝代餐粉一个月后体重下降4斤,“但是我会出现心慌、腹胀现象,停止喝代餐粉之后上述现象就没有了,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来原因。”
为规范市场,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我国首个用于控制体重的代餐食品团体标准《代餐食品》,并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代餐食品和部分代餐食品的技术指标(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指标,以每餐或每份计),明确了代餐食品标签标识规定。
今年7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轻食代餐粉比较试验报告》显示,代餐产品不可代替全天膳食食用。同时,代餐粉不宜长期食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儿童以及老年人不适合食用代餐粉。林小芳表示,消费者需要谨慎选择代餐品牌,必要时遵从医嘱,切勿被商家“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