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深入田间地头 培育文明乡风

刘晓宇    2020-12-23 17:34:36    人民日报

  沐浴着冬日暖阳,记者沿一条林荫路而下,路两旁茂密的刺桐树一眼望不到边:足足有3000多棵,延伸了3公里多,红艳艳的刺桐花悄悄跃上枝头。

  这里是刚刚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表彰的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山霞镇。种这些树的,是山腰村一位老党员——杨友诚。

  1991年,杨友诚退休后,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山腰村。本可以过上退休生活的他,却想着要用自学的农业技术,为村里筑起一道防风“绿墙”。29年过去,在老杨和村民们的努力下,几千棵30厘米高的刺桐树苗长成让村民乘凉的大树,成为山腰村主干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山霞镇,像老杨种树一样,“党员引领、群众参与”已成风尚。

  “安康幸福人人爱……”文明宣传以闽南语歌谣的形式,通过喇叭广播,传向街头巷尾,深入田间地头。

  在山霞村,2017年由8位女党员发起成立的调解室,眼下已成为化解邻里纠纷、促进村庄和谐的重要载体。“平时村民如果有什么难以解决的纠纷矛盾,都会向我们反映。”调解室主任陈丽琼说,调解室设立的初衷是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扎根基层、贴近群众,调解各类纠纷。如今调解室已成功调解纠纷数十例。

  除了山霞村,山霞镇东坑村、大淡村等多个村庄也陆续建立了调解室,参与人也由最初的女党员拓展为“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协会代表”的“五老”,调解方式也由“事后调解”完善为“事前干预”。公益漫画宣传栏、腰鼓民谣、运动解压柔力球等项目,润物无声地发挥着作用。近百位调解人活跃在山霞镇的田间地头。

  近年来,山霞镇以营造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为出发点,改建孝文化基地、民俗馆等,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同时,鼓励和引导当地致富带头人、企业家等积极捐建乡村少年宫、教学楼,设立“奖教奖学基金”等。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水车、石磨、婚轿……山霞镇山霞村文化公园旁,坐落着一家充满当地特色的农家民俗馆。80岁的陈木春自2014年起,自费整修自家祖厝,从惠安各地搜集了近千件反映闽南民风民俗的老物件,建成农家民俗馆免费对外开放。如今,民俗馆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在陈木春的带动下,村民们将空置的古厝改造修缮成书画室、阅读室等群众休闲文化场所。以往使用率较低的祖祠也变为农村调解室、文化讲堂等,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窗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养上致富羊 农户喜洋洋
下一篇:“开心农场”让人开心起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