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左二)给学生们辅导作业。 |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校园,杨明已经和学校的安保人员一起在校园里巡逻。10年来,习惯了学校—宿舍—学生家三点一线生活的他,即便在假期里,也从来没让自己闲着。
2009年,25岁的杭州小伙杨明随爱心支教团队来到贵州省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开启他的支教生涯。在这之前,毕业于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他,曾在迪拜、杭州工作,月收入过万元。
一下车,瓦厂小学的景象让杨明的心一振:校舍是一幢两层水泥房,孩子们课间玩的是丢沙包、滚铁环,学校敲钟上课。这一切深深触动了杨明。“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时候那种纯真质朴的画面又回到了眼前。”
真正生活起来却是艰难的。镇上严重缺水,杨明凌晨4点就要到地下河溶洞去挑水。农户家一间30平方米的屋子,杨明和另一位支教老师做饭、工作、睡觉都挤在这里。
白天上课,晚上家访。支教的日子里,杨明常常在晚上批改完作业后,再打着手电筒到学生家去家访,村里许多羊肠小道上都留下了杨明的足迹。
一年的支教结束后,支教队员纷纷离开。孩子们含着泪水说出心底的不舍:“真想您一直教我们,初中、高中、大学……”孩子的眼泪击中了杨明心底最深处的柔软,他做了一个让许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参加特岗教师计划,继续在大山里教书。
“哪里需要老师,就去哪里!”当有机会选择到一所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学任教时,杨明却毅然选择了一所比瓦厂小学更为偏僻的农村教学点——黔西县观音洞镇景山小学。
景山小学建在山顶上,距离县城大约40公里。杨明买生活必需品,只能一周一次走4公里山路到镇上。狭窄泥泞的山路上,村民常常看到他背着一个硕大的登山包,里面装满了生活所需的蔬菜、肉、鸡蛋……
这里学生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生活环境艰苦。但是,这一切困难都没有让杨明退缩,而是激发出他的斗志,让他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农村教育事业中。
为了解学生情况,他不顾山高路远,一家一家走访;为了不让孩子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他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做学生和家长的工作;知道学生家庭条件困难,他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各种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学生家长有时干活很晚才回家,杨明便担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给他们辅导完作业,晚上再一个个送回家。
转眼,杨明在景山小学工作了7年,直至2017年9月教学点撤并才离开这里。2018年3月,位于观音洞镇深度贫困村的新合幼儿园由于路况差、离镇上远,没有老师愿意去任教,杨明又一次主动请缨,申请前往幼儿园任教,当“孩子王”,一人坚守一园。2018年底到2020年,杨明在黔西县莲城街道坪子小学任教;今年4月,他又来到了黔西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锦绣学校任教。
十余年来,杨明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近8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牵线结对帮扶贫困户20余户,联系公益组织、企业提供帮扶物资累计100多万元,惠及观音洞镇15所学校。
皮肤黑了,人更瘦了,头发白了,杨明却说这一切都值得。看见他家访时脚上穿的鞋子开裂,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一针一线给杨明织了一双十分合脚的毛线鞋。最让杨明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不仅有了走出大山的愿望,还有返回家乡贡献力量的决心。今年毕业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生董登兰曾是杨明在瓦厂小学的学生,当年她发奋读书,走出大山。而现在她的目标则是以杨明为榜样,参加特岗教师考试,回到山村教育更多的学生。
“在孩子们小时候种下一颗种子,去滋养它,时间久一点,它就能发芽开花。”杨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着大山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