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禁捕三年,河流得以休养生息,繁殖的鱼类增加至近40种
天刚蒙蒙亮,谢顺友便穿上“宜昌渔政”的工作服,跳上江豚协助巡护船,向下游驶去。
谢顺友是湖北宜昌市伍家岗区人,家就在长江边上。祖祖辈辈家里以捕鱼为生。父亲五兄弟都是渔民,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可如今,谢顺友下江却不再是为了打鱼,“从小生活在江边,谁不希望保护好长江?这里是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可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江豚明显少了。”
2018年,宜昌中华鲟保护区在湖北省率先实行禁捕。经过选拔,谢顺友与11位退捕转产的渔民一起加入了市渔业协巡队,成了“护豚员”。谈起现在的工作,谢顺友很有成就感,“在大家的努力下,非法电鱼、绝户网捕鱼现象越来越少了。”
可以说,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江豚种群数量衰减,意味着长江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2002年起,长江中下游开始施行为期三个月的春季禁渔。今年,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明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点水域将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共涉及10个省份,退捕渔船11.1万艘、退捕渔民23万人。
据统计,全国每年水产品总产量6300多万吨,其中长江捕捞产量不到10万吨。近些年,“鱼儿越捕越少”成了长江流域渔民的共识。落实国家政策,和谢顺友一样,长江流域不少捕鱼人纷纷转为护鱼员。
“以前网撒下去,黄辣丁、青波、草鱼多的是,一天能捕上百斤。”四川合江县蒋湾村渔民陈淀明说,在赤水河上打鱼20多年,退捕后,他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聘为流域调查员。
撒网、捞鱼、观察、拍照、记录……上半年,陈淀明跟随科研人员外出调查了40天,每天都拿到补贴,“啷个不比捕一天鱼强哟!”
“渔民有经验,他们最清楚哪儿有鱼。”合江县水产渔政局局长袁大春介绍,除了流域调查员,还打算探索聘请渔民当护鱼员,组建禁渔队伍。
禁捕让长江得以休养生息。“赤水河作为长江流域首条全面禁渔的一级支流,三年禁捕下来,赤水市江段繁殖的鱼类物种数量由32种上升至37种,胭脂鱼和长江鲟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中科院助理研究员、赤水河流域野外监测负责人刘飞说,明年起长江流域实施重点水域禁捕10年,渔业资源在数量上有望成倍恢复。
政策落实到位,创业就业多措发力,确保上岸渔民有出路、有收入
禁捕退捕,如何让渔民安心上岸?
“落实好各项政策,解决好一家一户的后顾之忧。”袁大春介绍,合江县细化政策,按每艘渔船1万—3万元、每套辅助捕捞工具2000元、单层渔网每张150元、三层渔网每张1800元的标准,对渔民进行奖补。
陈淀明家里原有一艘木质机动渔船,还有几十套渔具,算下来总共补了13.2万元。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央明确禁捕退捕工作经费,实行地方为主、中央适当奖补,强化资金保障,目前中央财政已到位补助资金87亿元,各地配套资金已到位51.6亿元。
渔民上岸后,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渔民安置保障是项民生工程,必须做实做好。”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妥善做好渔民转产就业,确保每个退捕渔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各地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拓宽就业渠道,确保渔民上岸后有出路、有收入。
政策扶持,转产有门路。袁大春介绍,县里为每位退捕渔民提供3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通过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三年前,头脑活络的陈淀明拿出积蓄和退捕奖补资金,流转了20多亩地,种了200多棵柚子树,养了600多只竹林散养鸡,还承包了五六亩池塘养鱼。“现在一年收入10来万元,跟先前捕鱼差不多。”陈淀明说,“真龙柚是县里的地理标志产品,味道好得很,这不,今年柚子还没熟,已经订购出去3000多斤了。”
岗位送到家门口。7月底,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社部门在龙洲村组织了专场招聘会,26家企业到村里设点招人。
“太好了!”陈江梅和丈夫上岸后,一直在村里的蔬菜合作社打工,今年汛情严重,她有点担心收入。看到大工厂来村里招人,陈江梅马上前去应聘,成了一家饲料公司的工人,每月工资4000元。
荆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邓晖介绍,经过调查,龙洲村有485个退捕渔民有就业需求,招聘会上122人找到了新工作,加上之前就业的45人,大多家庭都有了稳定收入。
截至7月下旬,长江退捕渔民中,12.5万人已落实社会保障,8.1万人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自主创业、安排公益岗位等渠道实现了转产就业。
发展生态产业,设立公益岗位,让困难渔民长久生计有保障
“咱年龄大了,没啥文化,上岸后能干啥?”打了半辈子鱼,江西南昌市南矶乡向阳村渔民陈凡云对退捕后的生活有担忧。
南矶乡位于鄱阳湖东南畔,是座湖心岛,岛上人多地少,渔民年龄普遍偏大,退捕安置难度不小。
“40—49岁204人、50—60岁271人,这些渔民是转产就业困难户。”向阳村党支部书记陈凡澎拿出一张退捕渔民清单说。
7月底,各地全面完成了退捕渔船渔民信息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国退捕渔民中,50岁以上的超过一半,初中以下学历占80%,这些人转产再就业确实面临一定困难。为解难题,各地创新思路,千方百计保障困难渔民的长久生计。
“靠水吃水”有了新吃法。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以来是水鸟越冬地。“生态旅游这条路,走得通!”南矶乡纪委书记万辉信心十足地说,“退捕禁捕后,生态好了,候鸟也多了起来,来岛上观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去年年底高峰时,日游客量超过1万人次。”
陈凡云看到了“生态饭”的前景,“开好农家乐,收入不会比捕鱼差。”他打算上几个新项目:上半年摘藜蒿做美食,下半年当好“鸟导”,吸引更多游客留下来多住几天。
设立公益性岗位,让退捕渔民家门口有活干。各地纷纷设立协助巡护、河道保洁、水上清漂等公益性岗位,为退捕渔民量身“造饭碗”。在江苏句容市下蜀镇,59岁的渔民胡根唐正驾驶着清淤船,在便民河上清理河道,“河道保洁员挺适合我的,工作不累,收入稳定,还能为河道整洁出一份力,我很开心。”
社保政策兜牢底。胡根唐开心地说:“明年,我就可以跟城里人一样领退休工资了。”领取退休金,胡根唐曾经“想都不敢想”,退捕上岸圆了他的梦。根据当地政策,60岁及以上退捕上岸的渔民每月可领取退休金;男的不满60岁、女的不满55岁,在交纳相应金额后,退休后也可像企业职工一样领取退休金。
“目前南矶乡正在加快落实退捕渔民参保工作。”万辉介绍,对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如果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保,由渔民个人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按每年3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攻坚克难,全面做好退捕渔民补偿资金、转产安置、社会保障、后续帮扶等一系列工作,积极配合财政、人社等部门加大安置保障力度,确保实现转产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安置“两个全覆盖”,全力以赴夺取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