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高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发挥制度优势推动减贫事业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减贫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将其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精心谋划,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保障减贫事业健康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被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立下军令状,脱贫攻坚的成就、力度世所罕见。中西部22个省份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减贫事业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减贫工作越深入,越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全国一盘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一显著优势,为顺利推进减贫事业提供了坚强保障。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和国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同时,密切跟踪贫困人口情况,通过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资源跨区域流动,及时推进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高效配置人力资源。深入推进减贫事业,不仅要有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战略、有效的政策,而且要有得力的人才和坚决的执行。在脱贫攻坚战中,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扶贫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进一步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贫困治理能力。事实证明,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科学配置人才资源,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减贫事业最需要的地方,使之发挥最大作用。
广泛汇聚社会力量投入减贫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帮助深度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实践证明,推动减贫事业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贫困群体的帮扶工作。
培育多元扶贫主体。在政府主导基础上,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向贫困地区输入资金和技术,吸纳就业、捐资助贫。通过建立专业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项目投入、物资捐赠、扶贫消费等多种方式投入到减贫事业中。
搭建多种扶贫互助平台。一方面,建立扶贫互助专业组织平台,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有序参与扶贫济困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建立扶贫信息宣传推广平台,展示贫困地区产品、宣传贫困地区发展、对接贫困地区帮扶,不断提升扶贫信息化水平。此外,建立资金项目规范管理平台,规范扶贫公益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把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完善扶贫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扶贫激励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让参与减贫事业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皆能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的良好扶贫氛围。
久久为功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推进减贫事业必须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为了让有效的帮扶办法成为长久机制,我国大力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和公共服务事业,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增添活力,确保减贫事业与乡村振兴一体推进、相得益彰。
统筹“一片一区”和一家一户。在推进减贫事业过程中,继续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引导一家一户的发展逐步融入“一片一区”区域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要素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为深入推进减贫事业提供坚强保障。
统筹开发扶贫和结对帮扶。强化后续扶持工作,通过帮扶合作社、产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解决发展致富难题。不断改进创新对口协作、结对帮扶务实举措与有效途径,推动开发扶贫所需的资源和力量聚集到乡村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为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