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小火车、看看萤火虫、帐篷里面数星星……夏日,四川省绵竹市清平镇景色迷人,气候宜人。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新近打造的露营基地“泡泡屋”“星空屋”“萤火虫帐篷”,引得许多外地游客纷纷来此“打卡”,感受时光变慢、岁月静好的惬意。
这是2020年以来,该镇实施的首个旅游项目,试营业阶段便火得“一铺难定”。
“清平地处高山峡谷,自然气候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87.5%,文化底蕴深厚,再加上绵茂公路清平段全面通车,游客自己开车就来了。”清平镇负责人介绍,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近几年来,该镇立足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将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同步推进,乡村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避暑经济、民宿产业迅速兴起。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在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8·13”特大山洪泥石流和矿区转型发展数次“阵痛”后,清平镇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成立旅游协会党支部和旅游发展公司,搭建集体参与、公司化运营、老百姓利益共享的镇域发展转型平台,采取生态环境修复、重建和编制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举措,实施了金色大道、旅游小火车、滨水长廊休闲区、田园咖啡聚落、萤飞谷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
2019年,该镇成功创建国家级4A级景区,全镇由矿工转型为三产从业人员有600余人,发展民宿100余家,实现了“矿区变景区、矿车变火车、矿工变第三产业从业者”的华丽转身。
今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露营基地、玻璃栈桥、大熊猫科普知识宣教中心等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建设,一个充满活力,更加安全、宜居的金色清平童话小镇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沿清平镇而下,来到绵竹市麓棠镇,万亩玫瑰吐露芬芳,沁人心脾。这里是国内最大的大马士革玫瑰单体种植园区,足足1.2万亩。当地通过发展旅游观光、特色餐饮、开发玫瑰系列产品等措施做大做强“花卉经济”。
“以前沿山一带道路不通、产业不发达,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促农、农旅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绵竹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现在沿山汉旺镇、九龙镇、广济镇、麓棠镇4个镇依托1.2万亩大马士革玫瑰产业园、1.2万亩猕猴桃产业园和10万亩梨树、李树、桃树等果园,发展起了赏花经济、民宿产业、观光休闲农业,群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现在的棚花村精品民宿远近闻名,但游客停留时间很短,如何留住客人?”“怎样提高老百姓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九龙镇和遵道镇合并成一个镇,能不能统筹两个镇的旅游资源共同发展?”……日前,在九龙镇棚花村村民议事厅,一场关于产业振兴发展的讨论热烈进行。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绵竹在新组建的镇(街道)设立大社区综合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完善村民自治,推进乡村治理,加快产业发展,确保被撤并乡镇人心不散、服务不减、发展不缓。棚花村通过建“开放式”村民议事厅,成立乡贤理事会,推动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风,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绵竹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绵竹以入列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和四川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为契机,坚持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四好村”创建为抓手,抓产业、强质量,抓环境、强颜值,抓文化、强素质,抓治理、强机制,抓人才、强支撑,抓脱贫、强底线,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努力走出具有绵竹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打造矿区转型发展、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样板,为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019年,“画境绵竹”年画里、九龙里、清平里等乡村旅游综合体,被农业农村部重点推介为60条美丽乡村精品景点线路之一,绵竹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1亿元。
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发布了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绵竹光荣上榜,并获得网友认可与好评。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如火如荼,绵竹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这是绵竹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在下一步的发展中,绵竹将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本领,进一步强化抢抓机遇的方式、举措,加快推动中国熊猫谷度假区、天府冰雪小镇、玫瑰产业新城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加快建设快速连接成都、德阳、绵阳的重大交通项目,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进一步把县城做大做精,把农村做富做美,努力实现城乡内涵、品质、颜值“三维”提升,努力将绵竹打造为成都平原最美县域。
漫步在绵竹的镇街、村庄,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油画中。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随处可见的绿树红花和百姓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一幅幅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