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南阳市宛城区就“双貌”改善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
宛城区副区长李超在介绍全区“双貌”改善工作中说,“双貌”改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宛城区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启动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千村万塘综合整治、三清一改“三大行动”,扎实开展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四美乡村”示范创建,全区“双貌”得到进一步完善提升。
宛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双貌”改善工作,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相关副区长为副组长、区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貌”改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全区“双貌”改善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是责任主体,明确了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成立了专门机构,强化人员、经费等保障,切实抓好任务落实。区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类指导、协同推进,形成了全区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宛城区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典型引路。各乡镇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工作,探索不同改厕模式。溧河乡皇杜庄村、郭店村等村采用完整下水道并入城区污水管网改厕模式;金华镇大徐营村、汉冢乡汪庄村、溧河乡袁老家村和沙岗村、高庙镇典宝村等村采用完整下水道大三格化粪池改厕模式;黄台岗镇范蠡村、茶庵乡前陈营村、瓦店镇朱张庄村、茶庵胡李张村等村采用户用小“三格式”化粪池改厕模式;红泥湾镇段营村充分挖掘资源,对废弃的沼气池进行普查检修,采用三联通沼气池式改厕模式;高庙镇南张营村、红泥湾镇大陈坡村、瓦店镇梁庄村、汉冢乡张庄村等村采用双瓮漏斗式改厕模式,都起到得了较好的带动作用。为保证改厕质量,做到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今年全部采用完整下水道集中化粪池和水泥双瓮改厕模式,解决了塑料制品弊端问题。
今年继续开展“三个一工程”,每个乡镇省、市、区示范村分别由书记、乡镇长和乡镇分管领导分包,完成“整村推进”任务。所包村的所有自然村村庄环境整治和改厕工作同步进行,改厕同时提升村容村貌。对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和分管领导分包的村,改厕进度定期分别排队,排名末位的进行表态发言,连续三次的进行问责。截止6月19日,全区新改厕1.2万余户。
扎实推进坑塘整治,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重点选择群众积极性高、投资少、见效快的坑塘作为试点先行整治,培育典型,积累经验,示范带动全区坑塘整治工作稳步开展。黄台岗镇范蠡村把范蠡文化建设与坑塘整治相结合,刘宋营村依托红色文化建设开展坑塘整治,汉冢乡陈营村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反哺家乡投资坑塘整治等,都起到了典型带动的效应。全区涌现出了金华镇大徐营、黄台岗镇刘宋营村、汉冢乡汪庄村、茶庵乡前陈营村、红泥湾镇小庄村等一大批整治效果好、示范带动强的先进典型。全区已完成整治坑塘755处。治理后的坑塘,再现水绿岸青,恢复了生态功能,“白桐穿境润宛城,坑塘整治惠民生”的美好生态画卷初步形成。
围绕脱贫攻坚、“两貌”改善、“厕所革命”,以“农村畅通、环境净化、村庄绿化、乡村亮化、农村文化”五大工程为重点,清理垃圾、治理坑塘、硬化路面、整治乱堆乱放和乱搭乱建、铺设下水管道、修公厕、建垃圾池、装路灯、栽风景树等,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结合“大造林大绿化”、“四好农村路”和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村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整治荒芜宅基地,坚持从农民需求出发,结合乡村实际和村庄规划,多种方式整治利用农村荒芜闲置宅基地,对影响村庄交通和整体形象的危旧房屋、破墙烂院进行拆除清理,因地制宜建成小菜园、小游园、小果园等,实现了“变废为宝”、“画龙点睛”的效果。
目前,宛城区共拆除危旧房5000余间,整治荒芜宅基地30余万平方米,绿化20万平方米,硬化道路50千米。精心打造画家村,黄台岗镇项寨村岳庄自然村,累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新修道路3000余米,种植风景树2000余株,整治坑塘6座,修建无害化公厕2座,新建游园2个,整治荒芜宅基地12处,修缮青砖大瓦房60余座。目前已入驻画家创作室60个、画家80余人,实现了“画家村”特色游“多赢”效果。开展“七改一增一提”行动。以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边缘户为重点,以脱贫责任组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为责任主体,加大“七改一增一提”工作力度,加强对贫困户教育指导,提升卫生意识,实现贫困户庭院整洁美观、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贫困户家庭成员干净卫生、面貌一新。采取区财政奖补、街道结对帮扶、企业参与、乡镇自筹等方式,按照每户补贴2000元的标准,全面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七改一增”行动。采取办事处结对帮扶的方式,对乡镇结对帮扶资金150万元,用于专项“七改一增”。开展常态化督查指导,做到一周一暗访、一月一评比一通报、一季一排队一奖补。全区21个贫困村的96个自然村达到了“三无一规范一眼净”,贫困户户容户貌改善任务基本完成。完善提升生态设施。溧河乡袁老家村、红泥湾镇姚家湾村、金华镇大石桥村建成了人工湿地公园,红泥湾镇清风岭村、茶庵乡贾洼村、高庙乡东湾村引进了奥德曼污水处理系统,金华镇赵堂村、瓦店镇关帝庙村、高庙镇谢营村引进了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探索农村污水处理新方式。金华镇、红泥湾镇引进了符合环保排放标准的低温热解垃圾焚烧炉,解决了生活垃圾终端处理问题。全区6个乡镇建成了覆盖镇区3至5个行政村的污水处理厂。
宛城区财政每年列支5000万元,对全区“双貌”改善工作进行奖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整合项目资金,支持“双貌”改善工作。“千村万塘”综合整治工作,采取多元投资,奖补结合,已整合投入各类资金2700万元。积极探索债券融资、银行贷款、股份合作、配置产权等方式,加大对坑塘整治资金投入。“厕所革命”工作,采取财政以奖代补、村集体筹集、农户自筹、企业、在外知名人士捐助等多渠道投入模式,鼓励农户以自备建筑材料和出工等形式参与农村厕所改造,既保障了资金需求,也调动了农户参与改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坚持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制定问题台账,随时督促,跟踪问效,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对厕所改造达到标准且验收合格的按照每户1200元标准对乡镇进行奖补。建立激励机制,定期对各乡镇的工作进度、工程质量等进行综合考评,严格考核,奖罚分明,树立抓落实的鲜明导向。
仅2019年以来落实改厕以奖代补资金1000余万元。建立长效保洁机制,通过保洁员竞争上岗、扶贫就业岗位、村民互助等多种形式,全区7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机制,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和农民适当缴费相结合经费保障制度,明确保洁项目、范围、标准等,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初步形成了“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长效管护机制,全区“双貌”明显改善。
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标语、广场文化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双貌”改善工作,让村民了解政策和要求,提升村民参与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运用“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保障村民权益,明确村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鼓励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双貌”改善工作,支持村级组织和个人承接小型涉农工程项目,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布会上,溧河乡乡长刘向阳对袁老家村“双貌”改善提升进行了介绍。近年来,袁老家村利用上级美丽乡村项目资金430万元、乡财政资金300余万元,加上村、组、群众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共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力打造“美丽老家”、“生态老家”、“宜居老家”。拆除危旧、违建房屋、畜禽棚480余间,拆除旱厕260处,清理杂物2000余车,铺设道路5600米,修建下水管道8000多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28盏,新建标准化公厕4所、建设大型文化休闲广场2个,在村庄内外栽植绿化树6000余棵。结合“我美我家巾帼行”创建活动,抓好“五美庭院”建设,共颁发美丽庭院标识牌38个。在厕所改造方面该村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方式,使用大三格管网厕所改造模式,该村总户数870户,常住户740户,已改厕656户,户厕改造率达到85%以上。村级配备了专职保洁员,把贫困户纳入保洁员队伍,其中区公益岗5人,村保洁员6人,垃圾清运员2人,企业捐岗2人。制定了环境整治长效工作机制,村内基本实现了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有效地改变了脏、乱、差现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个春花、夏荫、秋美、冬雪的游园式村庄已经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