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挪穷窝 换穷业 断穷根

昭通市实施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做法

2020-03-07 18:51:41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是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居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大山大水大峡谷是昭通最为显著的地形地貌特征,全市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6.4%,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72人,道路崎岖出行难、医疗滞后看病难、居住分散办学难、产业弱小起步难、生态脆弱改善难。如何破解“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一方水土承载不了一方人”的困局?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昭通时“三个更加”的精神要义,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以敢打必胜的决心和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坚决把那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群众搬出大山,彻底斩断贫困发生的生产生活联系,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呆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让人口搬出来,产业兴起来,山坡绿起来,努力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全力推动36.24万易地搬迁群众既挪“穷窝”更断“穷根”。

一、聚焦“六类地区”,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坚决做到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贫困群众,既迫于对偏远、贫瘠、封闭自然环境的无奈,又羁绊于“在惯的山坡不嫌陡”的固有生活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大搬迁、大突围,更面临着思想统一难、资金筹措难、组织实施难、配套支撑难“四大难题”。围绕着搬不搬、搬多少等诸多实际问题,全市上下组织开展了深入广泛的思想大讨论,用“搬不动山就搬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激励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突破大山重围、打破小农思想,搬出大山谋发展,迈入城镇寻跨越。2017年底,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聚焦六类重点区域,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的原则,以集中居住规模在30户左右、贫困发生率高于50%以上、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难以适应长远发展为主要标准,以县乡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大学生村官、村民代表为主要力量,组织14148名人员深入4864个自然村10013个村民小组全面开展摸底调查精准识别,精准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8.45万户36.2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7万人、同步搬迁人口5.54万人;新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21.41万人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达18.74万人,占全省新增易地扶贫搬迁人口34.5万的54.3%;全市行政村整村搬迁3个,整村民小组搬迁494个、搬迁人口在80%以上的村民小组725个。巧家县东坪镇道角村,最高海拔3939米,最低海拔2100米,是典型的偏远、高寒、冷凉深度贫困村,山高水冷地皮薄,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常年居住的78户村民中就有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靠马铃薯、燕麦、荞子生活,群众生产生活极其艰难。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把道角村全村群众整体搬迁到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进行集中安置,农户原有的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通过依法流转经营获得了收益。“末代支书”蒋瑞感慨地说:“看到全村群众彻底从祖祖辈辈居住的高寒冷凉山区搬进现代化城镇,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对贫困山区群众最大的实惠,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的初心和使命也就光荣实现了”。

二、敢于创新求突破,探索实施“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安置模式,让搬迁群众一步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的“直过式”跨越发展

在脱贫攻坚期内要实施36.24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之大、难度之大、任务之重、时间之紧在昭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围绕搬哪里、怎么搬?如何彻底改变过去“山顶搬山腰、村头搬村尾、坎上搬坎下”的传统搬迁模式?我们立足昭通客观条件和空间潜力,综合考虑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就业吸纳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结合昭通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全市“一盘棋”布局,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按照“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思路,着力探索中心城区安置、县城安置、保障房安置、中心集镇安置四种模式,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23个,全部采取“进城入镇”方式安置,中心城区和县城安置占比达92%,其中上万人的安置区9个,全国最大的2个跨县区安置区昭阳区靖安、鲁甸县卯家湾安置规模分别达4.06万人、3.63万人,相当于一年时间就新建了两座中等县城。目前,全市36.24万易地搬迁群众已搬迁入住28.53万人(建档立卡25.1万人),其余7.71万人(建档立卡5.59万人)正在有序组织搬家,近期将全部搬入新的家园。

“建好靖安幸福城,跨县安置4万人”。位于昭通城北20公里处的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是云南省精准扶贫重点工程,也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成为来自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6个县区、39个贫困乡镇、229个贫困村、9256户4.06万贫困群众的崭新家园。2020年春节前夕搬入昭阳区靖安新区的永善县莲峰镇大荡村65岁的梅先贵老人激动地说:“我们现在的新房是五室两厅两卫,宽敞明亮,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搬新家,多亏党的好政策,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日子,现在有了好条件,我们的下一代就更幸福了。”

三、坚持“四个同步”原则,扎实开展高质量的“五清”行动和动态管理,强化“一配套两支撑”,坚决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持续发展、群众较满意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发展才有出路。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持续发展、群众较满意”目标,我们坚持“卡户与随迁户同步、住房建设与各类综合配套同步、人员安置与产业就业支撑同步、硬件建设与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同步”的原则,树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理念,在搬家前提前半年组织动员县乡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督导员、帮扶干部、村组干部对全市2018年及新增搬迁对象逐村逐组逐户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清、就业清、产业清、配套清、家底清“五清”专项行动和动态管理,从收集民情、了解民意、把握实情、达成共识入手,面对面把账算清楚、把政策讲明白、把思路统一起来,提前启动搬家程序,让干部和搬迁群众进入搬家状态,超前考虑和妥善解决搬家时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在安置区周边规划建设8400个蔬菜大棚、5000个食用菌大棚、60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和45万平方米配套商业设施,引进电子元件、设备终端、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切实满足易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全面摸清搬迁劳动力的基本状况、求职需求,一一对应,建立工作台账和就业意愿清单,做好定向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13.34万搬迁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1.9万人,就业率达89.21%;未就业的1.44万搬迁劳动力,通过已建成的14.4万平方米扶贫车间、4060个蔬菜大棚、1523个食用菌大棚、5.43万亩各类产业基地解决就业。在全面摸清58898名幼儿园至高中阶段学生就学情况的基础上,配套建设幼儿园24所、小学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普通高中1所。同时,配套建设医疗服务机构33个、派出所3个和警务室21个、便民服务中心34个、“一水两污”项目48个。摸清特殊困难群体基本情况,将63524名符合社会救助人员全部纳入社会救助保障,1175名精神病人全部落实管控措施。

在高质量“五清”行动和严格动态管理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做好迁入地和迁出地“两篇文章”。在迁入地,强化易地搬迁群众产业、就业支撑,以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建设和公益岗位开发等为重点,特别是结合昭鲁坝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在推动百万亩苹果与百万人口高度融合“苹果之城”建设的同时,更为搬迁群众提供了有力的产业和就业支撑。仅靖安安置区就规划建设了1.5万亩马铃薯基地、2608个蔬菜大棚、1000个食用菌大棚、2000亩海升胡萝卜基地和6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卯家湾安置区规划建设1.1万亩新植苹果基地、1000个蔬菜大棚、1000个食用菌大棚、1万亩蔬菜基地和6.7万平方米“扶贫车间”。从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搬入卯家湾安置区从事耳机配件组装的王开松告诉我们:“以前在老家只会种包谷,辛辛苦苦一年只够温饱,现在工厂就在家门口,每个月除了2000多元的工资,还有1000元的稳岗补贴,这样的好日子让我们赶上了。”在迁出地,聚焦盘活群众60万亩耕地、77万亩林地、0.81万亩宅基地“三块地”,通过集中统一流转土地与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斩断搬迁群众与迁出地的直接联系。迁入到绥江县兆佳坝福兴社区的搬迁群众,把迁出地的1.1万亩耕地、适合种竹的2.8万亩林地、1386亩复垦宅基地全部种上方竹,户均竹产业达20亩。3年后,绿满山坡的竹产业亩产值每年可达千元以上。像福兴社区这样,我们坚持大规模易地搬迁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把笋用竹产业作为主打产业和脱贫攻坚兜底产业,在北部8个县市规划种植竹产业基地450万亩,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要求,让长江上游生态敏感脆弱的乌蒙山区绿了起来,又为广大山区群众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帮助群众把“绿色银行”建在山上,闯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

四、坚持以党建强引领,以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为保障,全心全意帮助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开启新生活

面对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不可避免会遇到种种矛盾、问题和困难,越是艰难险阻越需要加强党的建设,扎实做好搬迁群众的引导、教育、服务、管理等工作,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支撑和保障,确保广大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融得进。在易地扶贫搬迁精准识别、群众思想动员、安置区选址规划建设、产业就业基地建设、后续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党建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的“133”工作思路,把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全过程,努力做到易地搬迁推进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便民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确保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都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户易迁家庭背后都有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同时,按照“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发展成果同享”的要求,我们把昭阳区靖安、鲁甸县卯家湾等万人以上安置区作为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作为探索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先试示范区,从安置区行政管理构架、社会治理机制、公共服务保障、便民服务体系、应急处突救助、城乡一体发展等方面系统谋划,积极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适应长远发展需要、满足广大群众需求的基层治理模式,让每一名搬迁群众过上更加安定美满的幸福生活,为全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当好典范。目前,全市各安置区组建的5个临时党工委(管委会)、111个党支部、43个社区,在易地扶贫搬迁“五清”动态管理、“一配套两支撑强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服务保障作用。如在靖安、卯家湾两个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分别组建了临时党工委、管委会,从相关的8个县区和市直部门抽派副处级以上干部作为班子成员,全力做好安置区建设管理、组织搬迁入住、社区管理服务、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工作。建立完善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服务体系,通过组建党组织、居委会、理事会、楼宇党支部、楼栋长、户代表等载体,精准对接每一位搬迁群众,强化迁出地、迁入地协同管理,衔接做好迁出群众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切实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社区。绥江县兆佳坝安置区全面推行“机关联系支部、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党建网格化管理,由8家县直机关党支部结对联系安置区8个党支部,8个党支部联系149名党员,149名党员联系7144名群众,小到操家理务、电梯使用、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大到就学就医、创业就业、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提升,党员干部带头为搬迁群众提供“保姆式、一站式、心贴心”的精细化管理服务,努力让每一名搬迁群众都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把所有工作的开展与群众感恩教育结合起来,从政策的再宣传、群众的再发动再教育再引导等方面着手,切实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广大易地搬迁群众在新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过上好日子、迎来新发展、开启新生活。(昭通市扶贫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忙春耕,帮脱贫
下一篇:远山闹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